大明王朝初期,随着全国统一形势的发展,要想保证这种情况的稳定,就必须把明朝的经营重点向北迁移。
明成祖多年来一直驻扎在北方的重要藩镇,因此他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北方的战略地位。
与此同时,由于元朝的残余势力逐渐退到漠北,位于长江岸边的南京离北部边境太远,力量不足。为了统一一个大的 把国都向北迁移的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避免舆论的反对,明成祖通过礼部尚书李至刚之口,提出了迁都北京的谏言。
第二天,李至刚在朝堂对皇帝说:“北平是圣上龙兴之地,山峦起伏,虎踞龙盘。”
“可以用来控制四夷,平定天下。”
所以他建议皇帝迁都北平。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这里经营了30多年,统治相对稳定。
此外,北平位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的接壤处,交通便利,地势险要。
它是汉蒙各族贸易中心和北方政治、军事重镇。
不仅可以抵抗蒙古人从北方的入侵,还可以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403年,明成祖开始为北平正名,将“北平”改为“北京”,升作“陪都”,称为皇帝的所在之地,将其政治地位提高了。
同时,明成祖又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开始大规模建设北京。
他下诏向北京周边地区,大规模移民屯田,五年内减税。
有些士兵、流亡者或囚犯被安排在北京附近种田,实施了一些惠民政策。
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北京终于变得越来越繁荣,大都市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基本可以与南京媲美。
1406年,明成祖下诏修建北平宫殿,次年正式开始修建北平城。
朝廷调集了30万工匠,民夫近百万人,云集北平。
这个过程十分庞大,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
其中,木材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汉白玉石料来自北平房山。
五色虎皮石来自蓟县的盘山;花岗石来自曲阳县。
宫殿铺饰地的方块砖来自苏州;砌墙砖来自山东临清。
宫殿墙上使用的红色颜料,来自山东鲁山,在博山加工。
室内墙上的杏黄色颜料,则来自河北宣化的烟囱山。
1411年,为方便南粮北运,明成祖又命令工部尚书等官员,主持疏通会通河,大大增加了运河水量,接着又成功整治了运河淮南一带。
从那时起,运河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漕运开始在南北运输中发挥主导作用,海运逐渐放弃。
1416年,明成祖正式下令“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公开了迁都计划,迁都北京的时机逐渐成熟。
明成祖在建造北京城的时候,重用了一个叫蒯(kuǎi)祥的熟练工匠,负责紫禁城的设计和建设。
紫禁城有六座大殿,其中一座是皇极殿。
有一名木匠在锯这座大殿门槛的时候,不小心把木料锯多了一尺。
这块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按照当时的规定,锯坏了可是要被杀头的。
木匠吓得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
蒯祥捡起木料,仔细检查了殿门,对木匠说:“没关系,你先别害怕,我可以补救。”
他把木头递给木匠,说:“那头已经短了,你把这头锯短一尺看看。”
木匠接过去,浑身发抖,就是不敢下手。”
“把锯子和木料都给我吧!”蒯祥一把抢过来,拉开架势开干。
锯完以后,他又雕刻了两个嘴里含有珠子的龙头,并在锯子的短门槛上安装了活动榫头。
等把门槛安装在门上后,不仅尺寸完全一致,而且易于拆卸。
后来,人们称蒯祥发明的装置称为“金刚腿”。
还有一次,有座宫殿准备上梁,一端的榫头怎么也对不准,在场的几十位工匠都没有办法,只好请蒯祥过来帮忙。
蒯祥爬到梁上看准位置,一斧子下去,两根梁木顺从地帖合在一起。
大家都觉得他的能力与木匠的祖父鲁班一样强,于是纷纷称他为“蒯鲁班”。
1420年,北京宫殿建造基本完工。
新建的北京城规制与南京相似,而且比南京更加雄伟壮丽。
1421年,明成祖正式下诏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将北京定为京师。
新京城以皇宫为中心,以前门、午门、景山、钟楼为中轴线。
官衙、民居、商铺分布周围,道路宽阔,街巷整齐,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理念,它是建筑史上的杰作。
为了表现对明太祖的尊重,明成祖迁都后仍称南京为“京都”,称北京为“陪都”,并让太子留在南京监管国事。
因此,明朝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两京制,即南京和北京同时拥有一套政府机构。
然而,皇帝和中央朝廷都在北京,政策法规也由北京宣布,此时北京实际上已经成为真正的国都。
明朝初期最重要的一项战略措施,即是迁都北京。
明成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稳定北方边境。
迁都北京在加强边境防务、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迁都北京也是明朝统治近两百多年的重要保障。
明成祖把北京设为我国的国都,这是他在历史上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