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最时髦的词中间,一定会有“打工仔”这个词儿。
无数的打工者奔赴四方,尤其是南方沿海一带,也成了最初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的最前沿。
那个时候从来没有人会觉得,打工是一件卑贱的事情。毕竟是靠双手挣钱吃饭,天经地义。劳动者是最光荣的。
从50后60后的第一代打工者,到70后80后的第二代打工者,90后的第三代,甚至到了今天00后的第四代,无数的打工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新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打工者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职业。
但突然间一种一直存在也一直无解的东西,到了今天却更加地突出出来:歧视。或者准确点儿说,叫地域歧视。当然了,只是就事论事,也就没必要非要具体指出是哪个地方。作为亲历者,我确定很多地方都有,只不过深浅程度不同罢了。
既然是拿故事讲事情,自然就要有个假定的坐标才好。
这里是沿海城市当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一个不大的工厂。
前一段时间,一起在外谋生打工的一个老乡,放假的时候过来玩,吃饭的时候闲聊,就说起一个话题来。就是这个,关于歧视的。
说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电梯的。
“因为我是刚刚进厂的新员工,所以被指派去拉叉车干些力气活。我的手还没有碰到叉车,那个车间领导,是个当地人,就一脸不耐烦的问我:‘见过叉车吗?会拉吗?小心点儿,碰到你自己没事儿,一定要小心货物,弄坏了你赔不起。’我没吭声,将叉车推到了电梯里面,然后领导又追过来指着电梯的那个按键键盘说,‘你认识这个吗?这个叫井号。你认识井号吗??’其实我当时有点儿懵了,甚至怀疑这个人有精神病。但是毕竟是出来打工挣钱的,犯不着太较真儿。于是只能尴尬的说,‘难道是汉字当中的井字??像这个井字的就是井号??’那个领导很满意的点了点头说,你很聪明……其实我很郁闷。不知道为什么,我认识汉字的井字,说井号像井字这么奇葩的回答竟然会被夸很聪明!那个领导的眼神里,满是优越感。他后来甚至还问我,在老家有没有吃过大米饭……”
听完他说的这个故事,我突然原谅了之前新闻上说的,某几个海对面的同胞质疑我们能不能吃得起榨菜那回事了。
第二个是关于在厂里面工作生活方面的。
“厂里隔一段时间就会出货柜,那个老板就会让工人帮忙充当搬运工。但每次当搬运工,在外面顶着烈日,到货柜车厢里闷得又喘不过气来,浑身湿透。更奇怪的是,装货柜的搬运工都是外地工,没有任何一个本地的。我很好奇,就多嘴问了那个老板一句,说为什么本地的年轻人不来帮忙?那个老板很无奈的说,因为他们是本地人啊。不光这个老板如此,就连本地的年轻人也理所当然的认为,作为本地人,他们绝对要比外地人高一个规格,像装集装箱货柜这种事情,是轮不到他们的,也不应该让他们去做。还有就是,厂里面办任何活动,布置会场的时候,会分成两个区域:一边是外地人坐的区域,另一边是本地人区域。搞活动,比如抽奖的时候,两个区域抽奖的奖品贵重程度也是不同的……”
听完他随口说的这些,我完全无话可说了。地域歧视也好,本地人优越感爆棚也罢,其实我都能理解,毕竟这是无解之题。
最可怕的是,他讲完这些,竟然依旧胃口大开,清扫了一桌子的饭菜后,哼着小曲儿走了。
保持并极力保护自身优越感的人,是因为他们同样也活在底层,但又特别怕别人看到他本是底层的底色,深觉得只要伸手护住那层皮,就可以成为守护自己最后一点儿尊严与倔强的盾牌。所以,歧视来自于优越感,我服了。
可被歧视的人心安理得,甚至习以为常地连一句反讽的话都没有能说出口,我只能说,真你,大爷的……
我格局小了。
但我是个不值钱的打工者,值得原谅,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