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前方战报的李如松抵达惠阴岭,途中遇到退后的高彦伯部军官,得知交战双方情况,随即急奔碧蹄馆,中途落马受伤,随后换马抵达前线。由望客岘向南方向,穿过砺石岘的道路一共有三条,其中东部和中部两条是处于新院店丘陵及砺石岘狭谷中,最窄处宽度仅有20米左右,长度最短的一条也已经超过两公里,道路所经过的丘陵及山谷已被日军占据,而另一条穿越砺石岘的道路是从新院店丘陵西部绕过,直接抵达砺石岘的一处山坳。如使用这条道路,则只需穿过长约500米左右的隘口,便可穿越砺石岘山梁。以双方战前所处区域以及双方兵种态势,以及地形空间来看,李如松抵达之后兵分两翼的主攻方向和作战目的,应为直接打通西路隘口,避开日军占据有利地形的中部和东部丘陵地带,将部队投放至日军占据的砺石岭阵地后方。砺石岭后方至昌陵所处丘陵地带之间,为东西长约3.5~4公里,南北宽约0.8~1.8公里的小块平原地形,为不久前查大受部曾经进行过侦查活动的地方,此处地形明军较为了解熟悉,且适合骑兵发挥。若此明军突破西路隘口成功,则日军会处于被前后夹击,围困于砺石岘山梁的境地。即便将领及时退避,就其据守砺石岭所部位置而言,在其部队通往汉城的道路方向,侧翼依旧处于被明军以西击东的窘境。
李如松的这次作战计划,很明显对日军投入兵力估计不足,可见在审讯日军俘虏而得的十万日军,和对比朝鲜人所通报的不过万余之间,要更倾向于后者。即便日军实际兵力超出朝鲜人所通报的万余,然而除却汉城必要的守备力量,日方能在砺石岘投入的兵力必然有限,加之前日军在平壤和汉城一线的过度收缩,则更加深了明军对于朝鲜所提供的,日军兵力不足这份情报的倾向。然而日军的大规模收缩,其实更多是平壤战败之后,日军对于前线情报不明,军队溃败过快导致防线崩溃所致。加之明军通常以号称方式对外宣传己方兵力,以夸大军队规模作为威吓敌军的手段之一,这也使得日军在军情不明下对入朝明军数量过分高估,再鉴于各地军粮不足,因此做出收缩战线确保汉城的决定也不足为奇。由于双方基于情报不明的战前规划,使得明军一开始低估了日军兵力,因而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且地形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对日军进行了攻势作战。而日军则明显高估了明军兵力,砺石岘之战汉城守军几乎倾巢出动,在占据了有利地形的同时,对明军形成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因此当李如松决定对西部隘口进行突破的时候,仅该地布防兵力粟屋景雄、井上景贞两部,便有6000人之多。除却受到较大损失的立花宗茂部,新到日方援军各部约17000人。而与此同时,明军全军只有四千骑兵,新锐仅有李如松部一千亲兵家丁,其余各部三千骑兵,则在之前与立花宗茂部交战已有两、三个小时,体力必然已有相当损耗。
下山以后,小早川隆景改变阵形,把军队分布在不同地方。他将井 上五郎兵卫、粟屋四郎兵卫、裳悬弥左卫门、小早川隆景的本队、桂宫 内大辅布置在砺石岭与碧蹄馆之间的望客岘,作为中军;将小早川秀 包、毛利元康布置在望客岘东面的丘陵,作为右翼部队;而原先败退到 望客岘西面丘陵的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则待在原地配合小早川隆景的行动,作为左翼部队。如此一来, 日军从望客岘、西侧丘陵、东侧丘陵三个方向对退屯碧蹄馆的明军形成了包围。
战斗开始,李如松以本部多为将领亲随,战斗力最强,亲自领兵突击在砺石岭西部布防的粟屋景雄部三千人。明军先以神机箭覆盖射击,日军以火绳枪前出对射,明军乘势以骑兵冲锋,据《吉田物语》记载,有200多名明军骑兵上前突击粟屋四郎兵 卫右边的阵地,或对其放箭,或对其放铁炮(应指三眼铳),之后回旋 到左边,逐次增加生力军,反反复复对粟屋四郎兵卫的阵地进行回旋攻 击,粟屋景雄部日军很快抵挡不住明军攻势,退往砺石领山上。然而该处隘口两侧山丘延伸同样为碗状,明军前行之际,左侧翼则暴露在新院店丘陵及其砺石岭突出部,在此隘口右侧布防的井上景贞乘势从山上冲锋,袭击明军左翼。而趁这个机会,败退至砺石岭上的粟屋景雄也率军反扑,李如松部陷入数倍日军夹击之中。
明军仍然顽强作战,打得井上五郎兵卫非常被动,一些日军甚至开始向后逃窜。情急之下,井上五郎兵卫大声激励手 下士卒:“士之临战场也,以进死为荣,以退生为辱!汝等努力,慎勿 去此!” 尽管如此,井上五郎兵卫最终还是不敌明军败退。
两军酣战之际,小早川隆景使左翼的立花宗茂、高桥统增从望客岘左侧的 丘陵迂回到明军后方,右翼的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等将从望客岘右侧 的丘陵迂回到明军后方,他自己则亲自率领本队人马从正面迎战明军, 霎时间对明军形成包围之势。陷入重围的明军,面临小早川隆景的包围,不得不拼死作战,以求 突围。但原本在砺石岭观战的日军预备队相继出动,从望客岘左右实行 夹击,将明军团团围住,使明军难以突破日军的包围圈。此时, 吉川广家、 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加藤光泰等人相继率部投入战斗,宇喜多秀家部前锋户川达安也率军赶到砺石岭。
碧蹄馆之战,至此演变成了李如松率领的4000余名明军骑兵,对战由 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吉川广家、石田三成、大谷吉继等人率领的数万日军的激烈会战。但明军在绝对的劣势之下,仍旧爆发出了巨大的战 斗力,与日军从巳时一直打到了午时,仍然不落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