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收复开城
书名:喋血半岛——万历朝鲜战争 作者:碧海尽头的血色 本章字数:2147字 发布时间:2023-08-09

      一月十九日,李如柏率领8000明军从平壤南下,抵达开城府青石洞,这里号称“一夫当关”,左右绝壁参天,中通一路,日军在这里有几百人驻军,发现明军后,他们不敢对抗,迅速撤离,明军发起追击,斩首30余级。

      当天,得知明军抵达附近的小早川隆景率领2万日军从开城撤退,军队越过临津 江,向南面的坡州撤退。撤军之前,日军对开城进行了破坏,穆清殿被 拆毁,高大的树木被砍伐,官员的办公场所也被全部烧毁。民众的房屋 没被毁太多,幸存者十之八九。

      第二天,李如柏抵达开城,再次追击日军,一直追至临津江东坡滩,随后望见临津江边上有三四千日军屯聚,和李宁的明军先锋部队对峙,在能望见日军阵营的地方驻扎。日军看到明军的踪影后,也很惧怕明军追击他们,于是放出 两个被掳的朝鲜女人,让她们到对面的明军阵营,去劝说明军不要继续追击下去。这两个朝鲜女人对明军中的翻译说:“倭子将退去,而天兵蹑其后,不得已驻营于此。若天兵少缓,则彼当自退。” 然而李宁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一要求,对两个朝鲜女人说:“朝廷既令 我辈尽杀倭贼,无使一人逸去,然后安下国王于京城,限十年留此护 御,我无少缓之理。饶尔命不杀。”

      日军得知明军拒绝了这一请求后,当晚就派出了二十余人的精锐抵近明军营地偷偷侦察,但是很快就被明军发现,当阵斩首12人,俘虏日军一人。随后,明军继续进军。此时日军已经溃散,逃往对岸。 当时临津江虽然已经结冰,但是冰面很薄,这些明军大多是骑兵,担心冰面难以承受,也没有发兵穷追,只是驻营在临津江边上,等候提督李如松的后 继大军。之后李宁派出的侦察兵回报,在临津江南面11公里的 山坡上,有一万四五千日军屯聚在那里。

     一月二十一日,明军一支部队越过临津江,袭击驻营在坡州梨川院的小 早川隆景大军,斩首165级,夺获倭马两匹,盔甲、刀铳、倭器共八十七件,明军自身也阵亡了家丁冯仲说等6人, 高得功等67名军丁负伤,战马被射死35匹、负伤44匹。难以抵挡明军攻击的小早川隆景焚毁了营地后,向王京撤退。

     明军审问日军俘虏,与此同时多次派人探查情报,二十五日,宋应昌在向石星汇报中声称日军在咸镜道有二三万人,汉城(王京)大约10万兵力,日军在朝鲜的兵力20余万人,而且还有大量朝鲜伪军。李如松也发现双方兵力悬殊,要求宋应昌派遣援军。前面说过,明军虽然账面上的兵力是三万余,但是一万多老弱被打发去做了后勤,再加上几次战斗的伤亡,现在明军能用的战兵已经不足2万,兵力差距几乎10倍,更何况,这2万人中精锐数量不多,大半还是新兵蛋子和民兵。不仅如此,粮草极度短缺,而大同江,临津江也开始解冰,导致后勤运输更加困难,朝鲜那令人发指的官僚体系和办事能力无疑又是雪上加霜。李如松再次斥责高丽人:“病伤军人,沿途不得口粮,勺水不得添唇,死者相继,未死者倒卧路傍。”

     平壤惨败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明军各种火炮火箭的威力可以说是把鬼子打懵逼了,从平壤开始到王京之间日军各地阵城要塞营地全部丢弃。这也导致明军兵不血刃就收复了一大堆城市,速胜之下如果不乘胜南下,容易暴露虚实,朝鲜地形对于明军后勤来说极度恶劣,不仅如此,朝鲜的人力畜力,车辆甚至组织能力都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粮草军需这些补给只能先运到平壤,无法运到开城,更不用说是王京了。

    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领大军各部陆续进驻开城。此时朝鲜筹粮措施,“不过取私储而已”,按照朝鲜的做派,这种下贱的事都是下层官吏干的。朝鲜等级制度相当森严,对血统的看重比起欧洲和日本甚至都有过之无不及,底层人就算报国有功也会因为身份地位低下而被忽视,尤其占据大多数人口的奴婢,即使救国立大功也摆脱不了贱民的身份,因为这会损害到两班贵族奴隶主的利益。而日本虽然也看重血统,但是比起朝鲜,阶层流动活分了很多,小西行长一个商人都可以做到一方领主,丰臣秀吉从底层农民做到天下人,这在朝鲜大众看来是不敢想象的,所以,大量朝鲜底层人做了朝奸投靠日军并且趁乱杀主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吾兵虽云乘胜,实远来疲罢。倭奴集各道之兵与王京,且有以虎视石之戒,正未可轻敌也”。当明军前出至临津江一线时,相距辽东路程已经超过千里,而所面对汉城方面日军,根据其后出兵碧蹄馆、以及留守汉城人数而言,兵力总数达五万人余人,“贼数,则平壤贼合阵后,几至五万云。”。此人数已经是明军此时可用之兵二倍有余,更何况加藤清正部尚有数千人在咸镜道境内,明军在平安道、黄海道的侧翼随时有被袭击的可能。如若可以乘胜一鼓作气拿下汉城,咸镜道的加藤清正部则就被彻底孤立;否则便得退守平壤,以防被日军前后夹击。

      根据平壤的日军战俘招供,王京日军兵力有十万人,而朝鲜君臣为了尽快收复本国失地,在明知日军主力云集汉城的情况下,仍然不停地督促中国军队立刻进军。柳成龙不惜以两班贵族之身,做起了他们看来应该是吏员贱民才做的事,放弃了在家中饮酒作乐,亲临一线在临津江面督促架设浮桥,便于明军炮车、军械等辎重尽快渡江,并向明军通报“倭贼之在城(汉城)中者,多不过万余”。柳成龙和日军俘虏向明军报告的汉城日军,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日军兵力如朝鲜所说不过万余,以明军现有兵力完全可以荡平日军;如审讯俘虏而言十万之众,明军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退保平壤,以待援军。在大胜之余,而又无敌方确切情报的情况下,李如松一面下令高策、梁心率三千人抢修平壤城防,一面亲自前出临津江。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