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浮雕
李梦白也许并不知晓,城堡建筑还体现一种场所精神, 所谓场所精神是古代欧洲的神明和守护神,赋予了场所和人生命力就是场所的本性, 建筑就是将场所具体化了。欧洲人认为守护神是非人称的神灵,在起源上守护神被认为与意味着人和物的神灵保护作用的努门相混合,将非人称令灵魂惊奇的宗教体验,即使之产生圣体显示体验 现象或自然的神奇假设为神之灵魂 。古代欧洲人还认为守护神又是与混沌、黑夜、阴间共同的原始神灵之一,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非人称的、秘密的神灵存在。是与万物的诞生或产生同时出现,永远伴随其后的神灵,并守护其存在一直到永远。
李梦白当然对西方的文化没有这样深入的研究,不过李梦白又看见这城堡的大门的门廊之间有人物雕塑相连,显得浑然一体。在门廊两侧斜面上雕刻着高高的立柱人物形象,在此之上是顶端呈拱形的山墙饰三角面部分,周围是精心雕刻的拱门缘饰。其鲜明的主题是紧凑的构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原来城堡的大门将时间多层次的展示了出来,过去、现在及未来并存于三座门廊的视觉整体中 。首先,竖直的柱子隐喻时光的纵向流逝,在立柱上雕有《旧约》中的国王、王后以及预言基督降临的预言家,他们那张开的身躯显得很紧张,似乎要支撑住上面《新约》中的场景,同时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圣城。在下一层叙事性雕带上雕刻了成百座小人像,它们贯穿了三扇大门柱顶的整个平面。这一条呈水平的装饰带讲述了圣母玛利亚和基督的生平 ,不过李梦白对此一无所知 纯粹是外行看热闹 。
大门边的山墙上又雕刻了耶稣出生在将来时带有光轮的圣象,和基督徒所期盼的光明将来便是基督复临。 他被四只具有象征意义的野兽所包围,它们代表着《启示录》中所描绘的福音传道者和24位长者。比起早年罗马式光环圣象,这深度雕刻的形象显得更为平静,显示出了他的仁慈。李梦白又觉得 这些中世纪欧洲人的思想处处渗透着基督教的信仰,似乎还认为骑士制度统治世界这一幻想浸润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体系中, 又将大天使圣米歇尔最初的赫赫武功赞誉为骑士最初的伟业 ,武士全所未有的英勇。尘世的骑士和人间的骑士制度,即源自这位大天使,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只是对上帝宝座之侧的那群天使的仿效。
李梦白又见城堡中的尚普摩尔受难像十分壮观并且装饰奢华。其台座是绿色的、先知的斗篷是金色的,红色和天蓝色紧身短上衣上点缀着金星。衣服上开阔的地方填满了金色阳光和首写字母。 繁华的纹章不但出现在人像下的圆柱周围,还刻在十字架上面,全部是金色的。十字架末端的形状好似柱头 ,带有盾徽。
李梦白又看到城堡的柱头题材有植物和装饰性纹样,如叶柏饰、绠带饰、棕叶饰和涡 形饰等,其间还穿插着若干小动物。有些柱头则表现的是人物或动物题材,如参孙和狮子搏斗,两只狮子之间的持棒男子,这些柱头的雕刻看起来比较笨拙,人物和动物的形体较为厚重 。还有一种柱头的手法则要老练很多,雕刻的题材多为成组的人物 ,有教士或司祭,他们手里拿着圣杯、书籍等器物。
其中有一个醒目的柱头雕刻着基督升座的场景,只见基督坐在光环之中,两旁有螺旋形的立柱,场景中还有三个手持石板的天使。这些柱头在题材、风格和雕刻技法方面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说明雕刻者借鉴了许多种艺术形式和雕刻作品,以解决他所所面对的问题,即在柱头表面这个有限的空间里面,完成形象的构建和布局,表达宗教 崇高主题。
李梦白又见 还有几个立柱头上雕刻看几条鱼,其中雨条鱼呈上下水平排列,头的朝同相反,鱼嘴间用细线连接在一起。柱头上还有两个手抓着鱼的女妖,其中一个女妖尾巴的周围围绕着三条鱼和一个哲人的胸像;还有一些柱头上雕刻着长着耳朵的龙或者蛇纠缠在一起的形象。城堡的室内还有一些装饰化 ,其中一幅 装饰画表现的是安色尔字体的“门”,其上所绘植物枝蔓层层相扣,回旋卷曲 构成字母的结构主体,形成大小相联的三个圆环。圆环的中心是姿态略有不同的完整花叶,叶脉从平行成组的长短线条来表示,同时应和着外轮廓的曲度,条理清晰,疏密有度。这个字母中最为出彩的部分是动物形象的处理 。右下方的圆环中,枝蔓继续向内盘绕,形成螺旋状结构,螺旋的中心是一只长着翅膀的四足动物,它的后足踩踏着外侧的圆环上,尾巴化作枝蔓也缠在外层的花环上,它的嘴咬住了内层的圆环,左前足则触摸到了内层的圆环,中央的花叶则覆盖在这只动物的翅膀处。枝蔓分叉的地方除分出一条枝蔓完成螺旋结构之外,还有另外一枝转化为动物, 回转头来咬住外一层圆环。右上方的枝蔓完全被张有翅膀的长身动物所替代,仿佛它的口中生出新的枝蔓继续缠绕成为另外两个圆环 。这个字母画的整体结构复杂但又十分清晰,绘者在画时对线条的运用十分纯熟,运笔十分流畅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让观者感受到了形象的饱满和活力生机 。
李梦白惊叹不已对这些欧洲不知名的工匠充满了内心深处的敬意,又细观一个“基督升天”的柱头,可以通过天使的面部来了解雕刻者的技术手法,人物面部被处理的非常圆润丰满,身体的处理也具有相似的效果,如天使露出肩头和膝部、基督隆起的腹部、衣褶 掩盖下的腿部,右手掌心的凹陷,乃至于手指关节处的凹陷和指肚的隆起等。在人物衣饰的处理上,雕刻者显示出了对细节的关注,不仅表现出基督衣服的样式和交叠垂落,而且在空白处雕刻出装饰性的花纹。 在雕刻技巧上,柱头正面场景更倾向于高浮雕技法,特别是柱子背面的天使,虽然在空间感上显得略有局促,但是雕刻者通过对头部、肩部及膝盖部的表现,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人物的身体动态。
这些浮雕和绘画从题材和内容及其所具有的功能而言,都是为了让那些 不识字 无法阅读《圣经》的 当时普通人通过这些形象的艺术图像来了解 和感悟上帝的教导和意旨。相对于绘画而言,制作建筑雕刻显然要费时费力的多 ,而且雕刻者要更多的受制于建筑结构,个人在风格样式与题材内容上可以进行发挥的空间不大,因此作为雕刻者所面临的挑战要远远大于画家 而为了应付这些挑战,使得雕刻者在风格创新方面比画家走的更快更远。但这种建立在石头上的史诗毕竟比绘画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更趋向于长期永恒和不朽 。当然,这种永恒和不朽也是相对而言的。总之 李梦白又觉得这种西方浮雕是受古希腊艺术极大影响的, 也算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这种石刻,这种“石头记”,东方也有,东方多为碑刻。即将文字刻在石碑上以求不朽和传世,出自秦始皇和李斯的创举。东方喜欢文字的记述,而西方则更热衷于图案的记述。一个像书籍,一个像影视。一个像陈述,一个像再现回放。 是谁更有生命力,更不朽?费思量?总的来讲应该是文字更加利于传播,因为文字更适合于口口相传,而图像则难以口述,只能意会 。它虽然足以令观者在当时留下深刻的印象,却很难传播出去。 这些精心规划的组合,形象的曲折,极及其密实逼真的褶皱,在经历了无穷的岁月之后可能也将无可奈何的化为尘埃,天地之间的不朽则唯有能够代代传的文字而已!文字才是不朽的,所以以文字为传承的东方文明将千秋万代而兴盛, 而以图像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文明必然是断裂的,是时兴时衰的,是需要复兴的。不过这种断裂并不一定是一种坏事 ,反倒可能因为没有 历史陈旧的思想包袱 和条条框框的束缚, 更有利于 开拓创新 。 因此近代西方在技术革新上面的 勇于创新的发展 反而要远远领先于东方。
黑格尔在其不朽著作《历史哲学》中认为人类有两个文明中心,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 这两个文明中心不是对立的竞争的关系 ,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