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
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将领,大明王朝开国元勋。
他跟朱元璋是同乡,也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胸怀大志。
少年时期的徐达,曾是朱元璋的玩伴,几人经常一起玩闹。
1353年,他投奔了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受朱元璋的管辖。
起初,徐达在元末农民起义队伍中并不出名,因为他的上司朱元璋只是郭子兴手底下的一名部帅。
元末农民起义军当中,刚开始郭子兴只是一支几千人马的小部队,而且内部斗争十分严重。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与郭子兴混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郭子兴在濠州起义,这是朱元璋的家乡,属于就近原则。
另一方面,郭子兴对朱元璋非常看好,并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奉命回乡招兵买马,又召来了好兄弟徐达,两人一见语合。
朱元璋是一个很有眼光的雄主,看到起义军内部不合,便打算自己单干,自立门户。
他只挑选了徐达、汤和等24人,一行人南下发展。
这24人后来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历史上称之为“淮西二十四将”。
1355年,就在徐达24岁那一年,他成了朱元璋心目中的第一兄弟,之后一直都是。
当时的朱元璋、徐达等人,驻扎在和州。
郭子兴的死敌孙德崖的部队,也因饥荒来到和州觅食。
为了大局,朱元璋就收留了孙德崖,郭子兴知道后,无法忍受,便连夜来到和州找孙德崖报仇。
两支大军一碰面,郭子兴抓住了孙德崖。
谁知孙德崖军的部将,却抓走了想当“和事佬”的朱元璋。
这支起义军不能没有朱元璋呀!
徐达挺身而出,想用自己换回朱元璋。
郭子兴也不希望朱元璋有危险,只好同意释放了孙德崖,让徐达代替朱元璋。
朱元璋被释放回来,最终徐达也逃了回来。
打那以后,朱元璋称徐达为“布衣兄弟”。
多年的斗争,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已经打了十多年。
经过不断的吞并和淘汰,朱元璋逐渐成为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阀。
1363年,朱元璋解决了起义军中最强大的陈友谅。
接下来,他又瞄准了私人盐贩子张士诚。
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领兵20万人攻打张士诚。
张士诚的领地只有平江(今苏州)、湖州和杭州。
不久,徐达率领军队攻下了湖州和杭州,并全力攻击平江。
平江是张士诚的老巢,经营多年,城防坚固,粮食充足,张士诚也是个硬骨头,已经被困于孤城,依然坚持抵抗,绝不投降。
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分驻各个城门,共同攻城。
他们架起了三层塔楼,配以弩枪“襄阳炮”,居高临下,日夜炮击平江城。
尽管平江城不如朱元璋的应天府,但张士诚依旧坚守了9个月。
即使城池已破,张士诚仍然组织军队,进行巷战,顽强抵抗。
一般来说,抵抗越激烈,遭到报复就越猛烈。
朱元璋的军队在平江城外呆了9个月,哪一个不想进城发笔横财,更别说喜好杀降军的常遇春了。
但是在城破之日,徐达却发布了军令:“凡是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20里者死。”
这不仅保住了张士诚的降兵,也保护了平江城的老百姓。
1367年11月,徐达再次挂帅,率领25万大军北伐,夺取山东,进入河南,势如破竹。
北伐军进入河南后,以汴梁为指挥中心,再次观察全国形势。
当时的元朝在北方还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元顺帝的大都,王保保所在的山西,李思齐、张良弼的陕甘地区。
其中元顺帝的大都,则是主要攻打目标。
李思齐和张良弼属于地主武装部队,实力最弱,只有王保保才是元朝唯一的名将。
好在王保保忙于内斗,根本不想去管元顺帝这个家伙,这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于是,朱元璋亲自下令,徐达率领北伐军直奔大都。
1368年7月,北伐军攻克了通州,元顺帝见大势已去,连忙逃离大都。
徐达夺回大都,不仅意味着元朝政权被推翻,同时也表明幽云十六州很快又可以回到了汉人政权的手中。
自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来,每一个中原王朝都在试图收服这片土地。
期间400多年了,大明王朝终于把它夺回来了,回到了汉人的怀抱,北方边境再也不是无险可守。
作为元末明初的一代名将,徐达和常遇春是最好的搭档。
常遇春的优点勇猛无比,徐达的优点是善于谋略。
他们两人都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朱元璋经常任命徐达为主帅,徐达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平定大都后,徐达准备跟王保保一决雌雄。
而此时的王保保也回味过来,赶紧与元顺帝重归于好,一致对外。
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往往是最有看点。
徐达进军山西后,王保保急于与徐达作战,率领10万大军攻击大都。
王保保想法是:“如果徐达不来救援,他就趁机夺回大都;若是徐达前来救援,自己就以逸待劳,伏击徐达。”
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计划,然而经过徐达的冷静分析,认为大都防御坚固,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威胁。
因此,徐达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进军王保保的老巢太原。
此时的太原空虚,这下子轮到王保保心急了,他马不停蹄率军回援太原。
接下来,两支大军在太原附近相遇,气势汹汹。
王保保急忙回来,谁知徐达没有立即跟自己对战。
徐达打算先消耗元军的士气,秘密制定了夜袭的计划。
刚好太原守备豁鼻马暗中投降,但这可以作为一个内应,使其计划更加完美。
夜袭当晚,王保保正在读兵书,听到外面乱七八糟的声音。
王保保大喊不好,当机立断,只穿了一只鞋,策骑狂奔。
最后自己手下只剩下18骑,10万大军,4万人被歼灭,其余都逃走了。
经过十多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终于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从前的放牛娃如今成了天子,曾经的苦哈哈小农民都封王拜相。
朱元璋封徐达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太子少傅、魏国公,官职仅次于左丞相李善长,是武将中的第一人。
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坐镇南京,徐达则率领军队继续北伐蒙古。
每次他回来,朱元璋都会在宫殿里招待徐达,称兄道弟。
然而无论徐达官做得多大,功劳有多少,在朱元璋面前均讲究礼仪。
往往越是这样,朱元璋越觉得赏赐还不够。
有一次,朱元璋觉得徐达的府邸太小了,打算把自己以前的吴王府赐给徐达。
徐达觉得这个赏赐太重,坚决不肯接受。
于是,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把徐达灌醉,再命内侍把徐达送进吴王府休息。
到了半夜,徐达酒醒,朦胧地问自己在哪里?
内侍回答说:“吴王府。”
徐达一听,顿时酒醒,连忙爬站起来,面朝北三磕头,匆匆离开。
虽然朱元璋的府邸没有赐成,但也看出徐达如此恭敬自己,心里非常高兴。
1369年,为了表彰功臣,朱元璋下令建立功臣庙,亲自排列功臣之位,徐达因战功卓越位列之首。
不过徐达从不自负,在皇帝面前恭敬谦逊,谨言慎行。
朱元璋经常召徐达入宫,设宴喝酒,总是称之为“布衣兄弟”,但徐达一直谦虚谨慎,不敢超越君臣之礼。
1385年,徐达于南京病逝,享年54岁。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罢朝,亲自前往灵堂哀悼。
后来,朱元璋追赠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他的三代人都被封为王爵,赐徐达葬于钟山北部。
朱元璋还亲自写了徐达的碑文,称赞徐达为“开国功臣第一”。
在中国历史上,南方一直由北方政权统一,但徐达开创了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先例。
徐达有勇有谋,行事谨慎细密,带兵纪律严明。
他曾多次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功勋显赫但不含蓄,明太祖朱元璋称赞他为“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