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可以完胜的兵部尚书石星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迅速调整了策略。日军虽然被明军强悍的战斗力吓到了,但是仍然放嘴炮,扬言要西进进攻大明,直接面临威胁的大明辽东沿海长达700公里,但是驻军不过几千人,此时西部的宁夏叛乱还没平定,明军主力还在西部鏖战。最终石星决定先派出沈惟敬安抚朝鲜,同时和日军假意和谈,拖延时间。另一边,大明为了防止日军向之前的倭寇一样从海上进攻,加强了旅顺,天津等地区的海防,免于在本土作战。
说到这里,先提一下当时的日本的实力,很多人真的以为日本只是个弹丸之地,玩梗归玩梗,相对于疆域辽阔的我国,它的确是弹丸之地,但是,在全世界上来说可真的未必,16世纪末日本的产出和人口,乃至军队规模在世界上均可以看做一流强国,由于日本国内长期处于战乱时代,到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确立政权的时候,这个桃山时代的日本还未曾从战时体制转出,军队规模异常庞大,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受益者,日本从传教士和南蛮贸易中迅速进入了火器时代,对半岛(朝鲜)和大陆(明代中国)军事技术上的差距缩小到日本近世之前的历史最小时期。这个时代全国拥有绝对数量大约在3~6W人的火绳枪兵,这个数据在当时全世界已经不小了,能超过的国家寥寥无几,骑兵(骑马武士)数量大致在1.5W~2W人/骑,拥有10W以上的长枪兵和弓箭手,而且这些人都有充分的战争经验,并非临时征召的农夫而是职业和半职业化的士兵,这在当时文明世界里属于非常强大的国家和军力了。况且能够动员十几万人跨国征服,在当时全世界已经是不得了的存在,要知道,同时期欧洲最强的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 命也就动员几万人而已,当时的欧陆还没有常备军,战场的主力还是雇佣兵,也就是说,此时的日本搁在欧洲也是一方霸主(姑且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算亚洲国家)。不过,日军最大的缺点是火炮严重缺乏,骑兵质量不高,水军战术落后。不过,当时的欧洲陆军火炮也不多,但是海军舰载火炮数量绝对数一数二。双方可以说互有优劣。
再回到原题,此时大明也希望以朝鲜作为屏障,避免日军骚扰中国沿海,再次上演嘉靖倭乱的场景,大明打算借朝鲜之力共同抗击日军,以鸭绿江为界,江西由明军自备粮草军饷,江东由朝鲜负责。节省自身人力物力同时也防止朝鲜人背叛明朝投靠日本。
八月十七日,沈惟敬抵达义州,安抚了朝鲜国王之后又抵达顺安,派遣家丁沈嘉旺,让他携带自己写的一封信,放在包袱内,前往平壤宣谕日军。沈嘉旺遵照沈惟 敬的命令,骑马直赴平壤,通过普通门进入城内,将书信交给小西行长等人。书信的内容是责问日军:“朝鲜有何亏负于日本,日本如何擅兴师旅?”小西行长看过后邀请沈惟敬亲自来会谈。
八月二十九日这天,沈惟敬准备遵守与小西行长的约定,前往平壤城北4 公里的乾伏山。他周围的很多人都认为此行非常危险,纷纷劝阻他,但沈 惟敬说对方根本没有什么理由来害他。随后,沈惟敬便潇洒地 带领三四个随从前往平壤了。 小西行长为迎接沈惟敬,调集精锐士兵,摆出一副威仪的姿态来炫耀军力,和沈惟敬在乾伏山会面。当时日军人数众多,剑光如雪,但 沈惟敬丝毫没有畏惧,他下马直入日军阵中,日军士兵立刻将他团团围住。小西行长见到沈 惟敬后,向他提出了封贡的要求。所谓“封贡”,是明朝的一种贸易体 系。简单地说,只有承认明朝为宗主国,得到明朝册封的藩属国才有资 格以“朝贡”“通贡”的名义来华贸易。在小西行长提出这一要求后,沈惟敬对他说:“此(平壤)乃天朝 地方,尔等可退屯,以待天朝后命。”
小西行长出示地图,对沈惟敬说:“此明是朝鲜地。”
沈惟敬驳斥道:“常时迎诏于此,故有许多宫室。虽是朝鲜地,乃 上国界,不可留此。”沈惟敬以大同江为界,告诉日军需要通报明朝万历皇帝批准,50日后再谈,要求日军不得出平壤以西10里,并且立了标志划分界限。
第二天,小西行长派人慰问沈惟敬:“昨天大人游走在白刃丛里还能颜色不变,即使日本人也做不到更好。”沈惟敬回怼:“你没听说过当年大唐郭子仪将军单枪匹马就敢冲进回纥上万军中吗?老子有嘛怕的?你们日本人有什么可怕的?”敢于在敌军利刃面前从容而谈,呵斥日军主将面不改色。小西行长原本试图示威,却反而更加衬托了沈惟敬的胆色。
假装和谈的同时,大明也在抓紧准备作战。小西行长在平壤已经领教到了明军的实力,不仅如此,第一军团的松浦家,五岛家,对马岛宗家都是倭寇的主要发源地(还有萨摩岛津家也是,只是不在第一军团),他们很早就在中国沿海体会到了明军恐怖的战斗力。对明军的实力比其他日军将领了解的多。使者沈惟敬的胆色,进一步加深了小西对大明帝国的恐惧,所以他真的听了沈惟敬的话,不敢做出大的军事行动。而此时朝鲜各地义军起义不断,日军的进攻势头也被遏制。之前日军对朝鲜军的战斗以击溃战为主而不是歼灭战,一些残兵败将配合义军在野外袭击小股日军及后勤部队,打完就跑,类似于二战时期我党的游击战。日军为了保持战果,将兵力集中在大城市及重要交通线,保证对这些重要地区的军事占领。
沈惟敬和小西行长谈判的时候,以索要礼物为名,将日军现役装备如盔甲、刀剑以及火绳枪带回国内,测量检验其作战性能。日军步兵刀长于中国的马兵腰刀,“我兵在马上,倭兵在步下,我兵之刀短,倭兵之刀长”,而日军的火绳枪,则因当时日军装备以小口径火绳铳为主,且受限于弹药进口,导致射程不如中国火绳枪,“倭丸只到百余步,中原之丸可至二百步”,而宋应昌则亲自测试了用于遮蔽弹丸的柔性防牌的性能“人又谓鸟铳能击二层,尝试之矣,八十步之外,能击湿毡被二层,五十步之外,能击三层四层。” 也就是说,明军现役的移动防御工事,搭设三层湿毡被,便可顶着日军远程火力,无伤抵近至五十步(明制一步1.6米,50步为80米)的冲锋距离。
随着宁夏叛乱平定,明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准备再次出兵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