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明军入援(下)
书名:喋血半岛——万历朝鲜战争 作者:碧海尽头的血色 本章字数:3200字 发布时间:2023-08-07

      朝鲜人糟糕的官僚体系和办事能力简直令人发指,这为中朝联合行动一开始就蒙上了黯淡的阴影。最让人无语的是,这种恶意满满地坑爹式的所谓配合贯穿了整个战争。

      二十六日,尹根寿会见祖承训,通报已经另选负责人提供粮草。 七月一日,兵部尚书石星派遣使者到达朝鲜义州,要求朝鲜派人一起去平壤与日军将领见面。然而在朝鲜人看来,中日双方并不适宜在这个时候见面。为什么呢?朝鲜人给出的答案是:“恐倭贼有不测之言也。”所谓的不测之言是哪句呢?“贵国若只欲犯中原之事,则何不向浙江,而向此乎?”尹根寿见到明朝使臣时,向对方给出的日军发动战争的原因是:日军要入侵大明,向我们借道借粮,我们严词拒绝,因此才被这帮鬼子霍霍。

        然而,明朝朝廷此时尚未完全打消对朝鲜的怀疑,仍疑心朝鲜是在替日军做入侵大明的向导,并认为朝鲜国王也是日军派人假扮的。尹根寿向明使出示了 日军在此之前投给朝鲜的两封带有威胁措辞的劝降信。

       然而,这两封书信本身就是朝鲜人有选择性地挑出来的,在此之前日军送去了一大堆书信。朝鲜人选择性地将连续大败的情况下,日军对中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之后的信,无非就是洗脱自己通敌的嫌疑。“贵国若只欲犯中原之事,则何不向浙江,而向此乎?”以及日军说的“为借贵国一言,以讲和于大明也”,朝鲜人提都没提,反正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日军递交的书信,明方也没必要亲自和日军去当面交谈了。对于这些,朝鲜人心知肚明。

     在朝鲜人刻意引导下,黄应旸确认朝鲜人真的没有投敌,就不再想和日方交谈,将两封书信放进衣袖中,对尹根寿说会回去奏报天子。第二天,黄应旸等三个明朝使臣会见国王李昖,一边问答一边偷偷画下的朝鲜国王李昖画像,准备回国核对。李昖借此要求明军援军自带军粮:“小邦本来残,薄兵祸之余粮饷不继,天朝欲救小邦,则粮饷亦欲仰请,而惶恐不敢。”朝鲜因为中国而被日军破坏,所以请明军自带粮草。

      然而,朝鲜真的没粮食吗?还是那句话,扯淡。李昖入住平壤的时候短短几天就有十余万石米粟。但是这些粮食是作为赋税征集的,由于战争,朝鲜政府迅速崩溃,财政也随之瓦解,短时间内再次征集只能抽取赋税之外的额外调拨,此时国王以及几乎众叛亲离,不可能也不敢对两班贵族的资产下手,这么一来,根本无法把国力有效转化为战斗力。而平壤的粮食也早就留给了日军。这坑爹操作也是没谁了。

        正式写明日交战之前,再说说朝鲜方面,同样是借用了二不尚书范景文这位大佬的研究成果,陆战方面,朝鲜官军面对日军可以说几乎逢战必败,那么水军呢?想必不少人又要尬吹李舜臣了,的确,日本职业水军的羸弱,给了李舜臣成名的机会,多次凭借兵力优势袭击日军后勤运输船队,取得胜利,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李舜臣水军在长达一年的作战中,给日军造成的减员人数最多也仅仅不过三四千人。相比其日军水陆合计十几万军队而言,朝鲜水军在战争中的作用明显过于夸大,虽抑制了日军在南部沿海的小规模活动,但所谓不败的朝鲜水军及其不灭的李舜臣将军,以兵力、武备全面胜出日方的朝鲜水军,却并没有能短暂封锁日军核心生命线,即釜山——对马——名护屋航线那怕一天,虽然朝方的确可称自己为不败水军,然而也同样可称其未胜。

       水军作用有限,那么陆地上各个义军呢?这里需要说说朝鲜的社会结构,在朝鲜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之下,表面上轻赋的朝鲜政府,其轻仅仅是对户籍人口,也就是全国大大小小的几十万名庄园主,而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奴婢,是几乎不存在任何权利的。朝鲜的奴婢实际上是其主人的财产,“我国以奴婢为财”,因此,当日军登陆之后,这些作为人形牲畜的奴婢,在主人逃跑或失去政权保护和威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不把他们当人看的庄园主。李昖身为国王,在离开汉城的当天,就被奴婢焚毁宫殿和官府,那么其他庄园主的结局,可想而知。对于这些奴婢来说,日本人多少给他们带来了打破现状的前景,无论这个前景是好的或是坏的,但是对于中上层的庄园主来说,日本人则绝对是一个破坏者。深感秩序瓦解威胁的地方豪族,在政府军溃散后,凭借自己在当地的人脉和威望,开始自行起兵抵抗日军,如郭再佑起兵之时,跟一起响应他的地方豪族说“贼已迫,吾父母妻子,将为贼得矣”,在此之下,方有“吾里中少年可战者,不下数百,若齐心处鼎津以为守,可保乡曲,恶可束手以待死乎?”,如此以自保乡里而起义兵的郭再佑,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私兵和地方性质,作为这支义军核心的兵员,是郭再佑的同族及家奴六十余人。除郭再佑这类无官职在身的地方豪族外,还有去职的中央高级官员,以义兵名义起兵,此外还有类似郑文孚这种,听闻明朝已经开始军事干预,借此顺势而起的义军。郑文孚在战争爆发之时,为咸镜北道评事(正六品),当加藤清正攻入咸镜道之时,对李氏政权不满的地方民众,捕拿地方军政长官争相投敌,咸镜道朝廷官员之中,“逃出者十无一二”。郑文孚因无事不用刑杖殴打下属民众,又常将书籍赠送给学生,因此在被叛乱者围捕,几乎要饿死荒野的时候,被校生池达源,藏匿与其家中。由于池达源居住在镜城最偏远的地方,郑文孚未被叛军搜到,所以当明朝军事干涉的消息传到镜城的时候,只有六品官职的郑文孚,反而成了镜城当地官职和声望最高的人。咸镜道距离明朝辽东镇距离不远,自然知道中国军队的真正实力,在得知中国出兵的消息之后,咸镜道内人心惶惶,唯恐遭到朝鲜政府的报复。借此机会,池达源伙同崔配天等人,私下串联校友和相识的军官,推举郑文孚为义兵将,集结了原咸镜道士兵和壮丁数百人,以前任万户姜文佑为先锋,于九月十六日进攻镜城。此时镜城守军是之前捉捕朝鲜王子,有献城献俘的功劳,而被加藤清正任命为礼伯的鞠世弼。郑文孚军突然抵达,猝不及防的鞫世弼来不及通知日军,只得亲自带人登城据守镜城。池达源、崔配天及姜文佑等人,本是镜城当地地方豪族,而郑文孚所部士兵,也是镜城当地中上层良人地主。在明朝军事干涉和传言朝鲜事后报复的压力之下,本来对朝鲜并无多少忠诚镜城人,开始反对投日的鞫世弼。在郑文孚对鞠世弼通晓利害关系之后,亲手将镜城献给日军的鞠世弼,又亲手为朝鲜当地官员打开了镜城城门,并将兵使印交还给郑文孚。可以看到,朝鲜的义军活动虽然此起彼伏,但是除了在南方首义而亡的高敬命等人,真正的义军大兴,则是在明军进行军事干预之后才开始的,人数众多的南道早期义军组织,在日军的剿杀和朝鲜地方政府背叛之下迅速败亡,残存下来的小股义军如郭再佑,则长期被视为叛逆。作为明军入朝之后才开始的咸镜道义兵,虽然在朝鲜人的长期宣传里,给加藤清正带来了多么惨重的损失,然而实际上在加藤清正占据咸镜道之时,日军虽然野外活动大为受限,但是却是未失一城,吉州城不满千名日军,义军却长围不下。当加藤清正出动1500人前往救援之时,失去压倒性人员优势的郑文孚部五千义军三战三败,只能退守镜城。朝鲜的义军,虽然给日军的后勤和日占区的经营上,带来了很大困扰,但是其起到的实际作用有限。义军最大的战果,反而是在1592年的10月24日,不知名的小股朝鲜义军,伏杀了在水原城附近进行“鹰狩”的三木城主中川秀政,这也是整个朝鲜役中,被杀死的日军级别最高的领主。作为兵制照抄初唐的朝鲜,自然对中唐府兵瓦解之后,各地将领自立藩镇的历史清清楚楚。所以头号大敌之后的次要敌人就是各路义军,加之绝大多数义兵将,出身为不同政见官员、乡吏、以及庶子、僧侣、商人、工匠等贱民,在朝鲜的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以及堪称疯狂的党争倾轧之下,由不同政见的离职官员,特别是出身低贱的孽庶贱民所担任的义兵将,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去发挥其才能,一如早期官军出卖坐视义军败亡,甚至直言如郭再佑等为叛逆。而根据朝鲜在1593年初的统计军额有172400人,即便将咸镜道内全划为义兵,全国也仅有33100名义军,不足全国兵额五分之一,兵力如此有限且处处受制的义军,是否能发挥后世韩国历史研究者所说,即便明朝援军不来,也可赶日军下海之类的研究成果,那便是“智者见智”了。

       好在,大明这个亲爹还是想帮帮这个白眼狼儿子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