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哥特建筑
李梦白懒得和公主瞎扯,又有抬头看了一眼神秘圣米歇尔山修道院高大的建筑,觉得这种哥特式的建筑的典型特征就是它的尖拱券以及各种各样的尖拱廊、尖拱窗和尖拱门。其仿佛给人感觉到一种“力”的存在,一种向上的向着天穹的“力 ”在吸引和招揽着世人,引导着也人把芸芸众生的一切艺术旨趣和 崇尚,一切艺术向往和追求,都指引向无穷无尽的范范苍穹。哥特建筑所集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这种向上而腾飞的力量。那高耸的尖塔、腾空飞跨的飞扶壁、山花和侧檐女墙上无数向上耸立的塑像和小尖塔似乎被某种向上的气场所拉拽而成的尖拱券和尖拱形侧壁窗框,以及着意拉拽成竖长条状的附在建筑物外观上人物雕像,都蕴含着一种神秘的力量。
这种哥特式建筑又在高度上见长,通过大胆的结构处理,以求得愈来愈高的室内空间,给人一种天堂的感觉。这种用巨大的穹隆顶来代表天宇,充分表现了宗教建筑的神秘和扑朔迷离。而西方人对石头建筑的偏爱又使得这种高度成为可能,换了中国古代的木质结构是很难有如此高度的室内空间 的。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西方人这样不懈的追求建筑在内部空间上的扩展呢?是对宗教的虔诚和狂热吗?还是其他什么更为深刻的文化和哲学因素呢 !
这些西方的建筑与整体的庞大和细节的繁复精巧来震撼人心,令人叹为观止、 肃然起敬即使,即使不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也不敢对此无礼。这是一种萌生于宗教的观念并蕴藏了人内心深处的精神魔力。员员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仰望天穹,不懈追求彼岸完美世界的至善至美的力量 。
这种哥特建筑形式带有 极其浓厚的宗教色彩, 其高直的形体,玲珑剔透的装饰,表现了崇高、神圣与天接近, 超凡脱俗的精神效果,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层用神权思想来统治群众的 重要工具 。哥特式又称高直式,是中世纪欧洲建筑艺术形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阶段。这种建筑式枓从12~16世纪在欧洲各国建筑艺术中占着统治地位,“哥特”本来是一个欧洲半开化的民族,他们原是游牧民族。法国则是哥特建筑的发源地,哥特教堂则是这个时期辉煌的纪念碑,是建筑史上大放异彩的奇葩。哥特教堂明确而单纯的结构体系和神秘的空间处理的矛盾,大玻璃窗上新约故事画的内容和它华丽装饰性的矛盾,力求轻快活泼而又充满宗教幻想的矛盾等等,都是自由工匠和教会矛盾的具体表现。飞扶壁是哥特建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独立的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周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解决了水平分力 问题。飞扶壁和骨架券 形成了连续的结构,使得哥特教堂的 结构比罗马风格结构更为精炼,空间效果更加生动有气势。
拱顶上的骨架券在垂直支撑结构上集成一束,从柱头上散射出来,有很强的升腾动势。外露着的建筑骨架在室内造成的垂直线条和箭矢形的尖券一起,形成向天国接近的幻觉,有力地体现了超脱红尘的宗教 氛围。
哥特建筑的结构在外表也是非常有表现张力的,如架空的飞券和垂直的墩子等,其外貌往往不如内部完整,但它们的外表也充分表现向上的气势。
窗户又是哥特教堂最有表现张力的装饰部分之一,这些窗户的面积往往巨大的。人们将圣经中的故事用彩色玻璃的方式做成连环画,镶在 彩色窗玻璃上 被称为“凡人的圣经”。李梦白觉得每当金色的阳光透过五颜六色、金碧辉煌的修道院彩窗,使得修道院内部平添了许多神秘的宗教气氛, 又有一种圣殿的感觉 ,如同幻境一般 忘记了自我的存在。
李梦白又看见这种哥特教堂的外部布满了 各种各样 装饰, 这些装饰都服从于 修道院建筑物的思想表现 ——动势向上。而且是越往上划分越细,越多装饰,越玲珑 ,最上层还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代表了崇高和气势。城堡上修道院回廊则是圣米歇尔山上的一件绝世艺术精品,从这条未设拱顶的回廊中,人们透过两条相对而设的拱廊,可以观赏到内院的风景。纤细的拱顶跨过这两列拱券形成的狭小空间,拱顶的拱肋又部分交叉,如同树枝一般盘根错节。这或许是模仿大自然的一种尝试,因为连续拱廊的拱肩上也可见到许多诺曼底建筑的叶形圆花饰, 花饰的种类异常丰富,雕刻手法浑厚娴熟而富有张力。
这种哥特建筑又继承了罗曼式建筑的许多特点,如扶壁、十字平面等。哥特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堆力。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又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和结构手法形或一个有机的整体。花窗玻璃又以红、蓝二色为主,其中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巧妙繁复。细长门窗户 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彩窗则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 ,表达了人们向往天 国理想境界的内心理想,使建筑变得很魔幻的、很神秘、告诉人们在这里可以和上帝对话,让人们对基督教更加敬畏 。李梦白可能不知道,他远远比同一时代的人幸运 。他同一时代 21世纪的人如果来到此处,根本看不到这些华丽的彩色玻璃,据说后来这些华丽的彩色玻璃全被换成了白色的玻璃 。这个修道院后来 因为种种原因一度变成了一所监狱,监狱里当然不需要这种彩色玻璃 。
后来法国大文豪 浪漫主义大师维克多雨果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中也惊奇的问道 :“原来那些彩色玻璃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会换成白色玻璃 ?”一百多年前维克多雨果写的是距他四百年前 15世纪的巴黎圣母院 也是历史小说,就如同一个中国清代后期的人写明代永乐年间的 故事一样 。15世纪的巴黎圣母院和 本书中14世纪的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倒是时代比较接近的。写700年前的故事 就等于现在的人写元朝关汉卿的故事那样。
李梦白又看看见修道院中石材雕刻出来的十字花格大圆形窗户,火焰状外花式窗棂,将石材 雕刻发挥到了巅峰 ,一座 宏伟的教堂往往耗费建筑师一生的精力。据说建造这座宏伟的修道院 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 无数代人的努力。
大教堂不仅是信仰的 象征,也是爱的象征。教堂综合了各种艺术、演体、音乐、生活的神秘剧和无声的雕塑戏剧。进入教堂,最先对心灵产生震撼的是无数垂直造成的庄严感。大教堂 像平原或森林那样拥有空气、香味、壮丽、黎明和黑暗,每当红红的夕阳从大型玫瑰窗户后西下,仿佛傍晚时分的太阳即将从奇妙的森林边缘消失。建筑上的装饰则是人们用各种生动的东西来整饰上帝的的住所。植物、动物、一切美丽的生物都唤起了人们天真、单纯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一切都在他们的手指下生长。教堂通过它们变得生机盎然 ,鲜花召开的大树上 站满了小鸟 ,仿佛就是大自然而非人类的杰作。
李梦白又觉得中世纪的艺术就像中世纪的文学一样,其价值 很少出于觉悟 的天才,更多的是 来自知识渊博的天才。中世纪的艺术 是神圣的作品,在光轮中添加十字架符号则代表着神性。建筑工匠在对 物质精神化时和神学家一样熟练。对于他们来说,通过适当的技巧才能塑造出时而新颖、时而动人、时而给人深刻印象的艺术精品。
在修道院的诵经台上 ,代表圣约翰的鹰伸展双翅支撑着约翰音书。大教堂的多角室中安放着巨大的天使雕像,这天使控制着整个城镇 ,雕像始终朝着太阳转动,每一时刻都体现了不同的宗教含义 。
哥特式建筑的门使用的是尖拱顶,拱券往内推进,并大量并有大量浮雕。对于每个即将走入大门的人来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如同磁场一般。哥特式建筑的门洞开度比以往其他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开度更大、更高,因而在装饰使用装置上有选择更多,除了层层推进的尖拱,神态各异的浮雕,还有丰富多彩的宗教彩绘等其他装饰形式 来表现修道院的宗教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