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多次获胜后,开始向东扩张势力。
此时,占领江南的张世诚也在扩大势力范围,双方发生了冲突,在镇江、常熟一带交锋。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朱元璋不想与张士诚死磕,主动派使臣前去求和。
不料,得意忘形的张士诚根本没有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不仅扣下使臣,还打算派弟弟张士德出兵常州。
作为回应,朱元璋派徐达攻打常州。
张士诚立即派弟弟张士德,前去救援。
经过五天的激战,常州仍然被徐达攻占,张士德只好赶紧开溜。
然而由于运气不好,战马把他摔了下来,张士德就这样成了朱元璋的俘虏。
朱元璋以张士德的性命威胁,要求张士诚投降就范。
不过就在此时,朱元璋的水军将领廖永安,因追敌过于深入,而被张士诚的大将吕珍俘获。
因此张士诚就表示,想用廖永安换弟弟张士德。
但是,廖永安只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普通将领,张士德是张士诚心爱的弟弟。
两人的分量不同,所以朱元璋明确表示不同意,拒绝用张士德换取廖永安。
无奈之下,张士诚只好再次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每年赠送10万石粮响和1万匹绢,以此换取张士德平安归来。
现在张士诚为了自己的弟弟,向朱元璋称臣纳贡。
在这封信还没送到朱元璋之前,张士德就买通了看守他的人,并写了一封信让人给自己送出去。
信中说:“哥哥,宁愿向元朝投降,也不要向朱元璋投降。”
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直接下令杀死张士德。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张士德在牢中自己绝食而亡。”
不管怎样,张士德在朱元璋那边死了。
消息一传到张士诚那儿,他的母亲也因悲伤过度死去。
这一下子,张士诚和朱元璋之间的仇恨,就变得大了。
所以说:“后来朱元璋打过来的时候,张士诚才会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投降这个杀害自己弟弟和母亲的凶手。”
1357年8月,深仇大恨之下,张士诚带领人马投降了元朝。
成为元朝帮凶的张世诚,早已忘记了当初起义的宗旨,在生活上极度奢侈。
一方面,他继续与朱元璋争夺领土;另一方面,支持摇摇欲坠的元朝廷。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势力日益增长。
1365年,朱元璋解决了“三足鼎立”的陈友谅之后,便准备攻打张士诚。
张士诚有三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和张士信。
张士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跟他这几个弟弟的功劳息息相关,但除了能力一般的弟弟张士信,其他两人都死了。
张士信不仅能力一般,还是一个花花公子。
东吴在这样的人的带领下,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同年8月,朱元璋开始出兵,仅仅不到半年,就占领了江苏大部分地区,包括张士诚的根据地高邮。
就这样,朱元璋将张士诚赶出长江以北,只能暂时缩回浙杭地区。
1366年,朱元璋决定亲自率领主力军,前去征讨张士诚。
不料在讨论征战方案的时候,发生了争执。
常遇春等人坚持直接攻击东吴的老巢平江(苏州),徐达与常遇春的想法一致。
因为徐达认为,只要将东平攻下,东吴的其他地方就会不攻自破。
不过,朱元璋不同意这个方案。
朱元璋打算先剪掉张士诚的羽翼,到时候平江自然会成为囊中之物。
唯一支持朱元璋的方案,就只有军师刘基(刘伯温)。
事实证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部队出发之前,朱元璋反复叮嘱:“攻克城池不要随意杀人,若是没有人,要这空城有什么用?”
其实,这是朱元璋对常遇春说的话,常遇春经常有杀俘虏的毛病。
徐达和常遇春率领20万人马,很快就攻下除了平江以外的城池。
如今只有被称为“第一坚城”的平江,尚未攻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张士诚没有野心,但他确实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
以前,元朝廷曾召集上百万人攻打张士诚所在的高邮,三个月的时间高邮仍未被攻破。
现在张士诚只剩下平江了,如果平江无法守住,张士诚就无路可逃了,所以他决定死守到底。
平江市有八个城门,不久朱元璋率领数十万大军聚集平江城外。
将领就问朱元璋应该主攻哪个城门,朱元璋说:“还要分主攻哪个城门吗?我们有数十万人马,不管哪个门都往死里打!”
朱元璋在平江城外围,安排了11支部队,从平江城的不同方向进攻,就像一群蚂蚁啃苹果一样。
有一次,朱元璋觉得这还不够,便让人在城外修建长围。
别说是人,就算是一只兔子也跑不掉了。
朱元璋的举动,就是想让张士诚粮草断绝,主动投降。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张士诚的意志力确实是一般人比拟。
即使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他还是坚持了八个月。
1367年9月,平江城被朱元璋的人马攻破。
没想到,即使城池已经被攻破,张士诚也没有放弃,仍然与朱元璋大军进行巷战。
有一天,张士诚匆匆逃回宫殿,知道这次彻底完了。
他对妻子刘氏说:“我终究难逃一死,你该怎么办呀?”
刘氏回答说:“夫君不必担心,妾定不负君。”
刘氏说完后,便回到自己的寝宫,自缢身亡。
张士诚的小妾、侍女和两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都被他命令养子张辰保烧死于齐云楼上。
张士诚独自坐在宫殿里,左右空无一人,呆呆地坐在那里。
徐达派他的旧将李伯升,来到他的住处,准备再次劝说他投降。
李伯升人还没来到,只见宫殿房门紧闭,原来张士诚选择自缢。
当李伯生打开殿门的时候,见张世诚并没有完全断气,就赶紧命令部下把他抱下来,解开绳套。
张士诚醒来时,只说了一句话:“九四英雄,患无身耳。”
九四是张士诚的小名。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张九四,你向来都是个英雄,以后恐怕无法保全身体(来成就一番事业)罢了。
徐达反复命令他的老将潘元绍等人,晓以大义,劝其归降,但张士诚始终闭上眼睛不说话。
徐达没办法,只能用旧盾牌把他抬出大门,放在船上,送回南京,交给朱元璋。
张士诚被押送去南京的途中,开始拒绝进食。
等到了南京,他仍然一动不动地躺着。
人们把他抬到中书省,等待朱元璋的召见。
李善长见到张士诚,便询问他一番,可问了好几次,但没有回答。
见他这幅衰样,李善长很生气,狠狠骂了他一顿。
张世诚羞愧难当,后来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再次上吊自缢。
这一次再也救不回来,或许对他来说,死去才是最好的归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