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靖国公早就见过仲陵,甚至小有交情,此时望着他,片刻后微微颔首:“你做得不错。”
众人皆知靖国公眼高于顶,又喜怒不形于色,这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已是表明对仲陵极大的认可,分量不是一般的重。
仲陵拱手礼道:“一切有赖王将军统军有方。”
黄公公瞧着几人客套过了,便开口笑道:“王将军、杨参将一路跋山涉水,日夜未停,皇上甚为体恤,所以令今日暂不用进宫见驾,明日廷议时再论功行赏。”
王寿称谢。
仲陵道:“此次押解回京的俘虏大多愿接受招安,因人太多,不曾一起入京,现看押在京营中,眼下该如何安置。”
靖国公道:“押入京城,等明日廷议后论处。”
正思虑是否让姚钧派亲军卫同行,又眼见兵马司的人也在,便道:“由兵马司与你协理安置。”
靖国公名望深厚,一言九鼎,几人纷纷称是。
叙事已毕,各人便告辞起行:黄公公与姚钧回宫复命,王寿和靖国公前往都督府交还兵权,仲陵与兵马司的两位指挥使一起往京营区取人。
文彦道:“既已入了京,哪有再叫杨参将费心的,不如杨参将留个信,我们自去京营找人罢了。”
仲陵摇摇头:“这些人是我招降,我押解上京的,也该我来安置。”
文彦若有所悟地“嗯”了声,又笑道:“也是,在下还未恭喜杨参将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呢!”
仲陵见他一如往常般摆出花头来,便跟着微微笑了笑:“死里逃生,侥幸而已,何必取笑?”
俘虏毕竟人数多,京师府、大理寺的牢狱俱被塞得慢慢当当,城中各个看守所也都派上用场。
处理完这一切已是深夜,仲陵与文彦也不久别闲叙,各自归家安歇。
卸下甲胄,躺在床上,耳中又闻兵戈之声,仿佛这经年的战争还未结束。
但他已经习惯了,包括现在和衣而眠,于是闭上眼,在甚嚣的厮杀声和满目的鲜血烟尘中,沉沉睡去。
“咚咚”几下敲门声,声音不大,仲陵却一个激灵醒来了。
天已经微亮,映出门外一个模糊的人影,似乎有些有些迟疑。他起身打开门,便见大用正举着手还欲再叩。
“你醒了!”大用见仲陵开门,欣喜道:“听说你昨日安置俘虏,忙得很晚,我还怕我来了会吵醒你到你。”
“无妨,我现在醒得早。”仲陵道:“你怎么来了?”
“我想来看看你,你一走就是一年,中间又出了事——”大用话头一停,怔怔地瞧着他左眉尾的疤痕。
“这没什么,都已经过去了。”
仲陵话一出口,忽然觉得自己语气未免太过冷硬,于是便缓了缓神色,尽力展出一个温和的笑来:“真的无碍了,你们不用担心。”
大用笑道:“那就好,回头我去和殿下说,让他也安心。”
今日要入宫廷议,仲陵洗漱完,依旧穿上甲衣。大用要去太乾宫当初,两人一同出了门,至皇宫外分别。
仲陵在奉天门外与王寿等人会合,待到巳时皇命传召,方才入奉天殿内。
皇帝坐在龙椅上,左边侍立着秦王,白玉石阶下,文武大臣按品阶左右排着。太师因劳成疾,在府中休养,不曾露面,倒是靖国公难得也出席廷议。
王寿领着仲陵几位副将才跪下磕头,口呼“万岁”,便见太子匆匆而来,向皇上合袖揖道:“儿臣来迟了,请父皇恕罪。”
皇上面色不虞,扫了太子一眼,见他脸颊有些苍白,便没多苛责,让他立在自己右边,然后免了王寿等人的跪礼。
王寿起身后,开始汇报一年来的战绩,不过都是之前军报中的内容,可声情并茂地复述一遍,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临到末尾,他道:“微臣此次旗开得胜,皆因陛下仁德远播,天下归心,百姓闻陛下之名,欢呼爱戴,匪首则心胆俱裂,望风而逃,敌军不战而溃,卑职这才能势如破竹,平复西南。”
皇上听罢,颔首道:“爱卿劳苦功高,屡次受命于危难,皆不孚朕望,真乃我大梁悍将!”
王寿道:“为国尽忠,披肝沥胆是微臣职责所在,此番剿灭匪军,皆因得皇恩庇佑,微臣岂敢承皇上谬赞!”
“爱卿过谦了。”皇上抚须,侧首望向司礼监的黄公公:“传朕旨意,擢王寿为中军左都督,授荣禄大夫。另,赏银万两,绫罗两千匹,南珠十斛。”
黄公公连忙去准备拟定圣旨。
“皇上——”王寿又利索地跪下了,“微臣自思无功,皇上如此隆恩,微臣实在惶恐!”
秦王在旁笑道:“王将军不必客气。这些恩赏不仅是因为王将军功勋卓越,更是因为王将军的这一份赤胆忠心实在难得。日后,有王将军坐镇都督府,统率天下兵马,父皇便能高枕无忧了。”
太子瞧了眼秦王,心中冷哼一声——遇着好的就往上赶。
他也笑道:“王将军打了胜仗却不邀功请赏,如此自谦自持,固然是好事,只是不该将他人的功劳恩赏给一并略过了。”
“臣——”王寿迟疑了须臾,对太子拱手道:“请殿下指点。”
太子暗自望了眼皇上,见其神色自然,便道:“本宫记得此次叛军约有十二万之众,一年来京中收到捷报有二十三封,其中十五次都有杨参将参与,且多为先锋或伏兵,还有五次是杨参将独自率军打的。尤其蜀中一战,杨参将利用地形之利,诱引反贼,共斩敌两万余人,一举扫清了余党,方才扭转朝廷大军与反贼相持不下的形势。”
他微微冷笑道:“如此功劳,怎么方才王将军一句未提呢?”
王寿微怔片刻,立即对着皇上又磕了个响头:“这正是微臣要对陛下说的,此次出征,杨参将守正出奇,屡建大功,如此少年英才,亦出微臣所望。微臣所为不足挂齿,还请圣上多加褒奖于杨参将,亦可令激励军中其他年轻将士多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