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宗图帖睦尔在元朝诸帝之中,具有较深的汉文化修养,因此他在位期间更加注重文治。
首先,元文宗建立了专门掌管文化事务的机构。
1329年2月,文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官职正三品,专门负责经史之书,考察历代帝王之治。
奎章阁大学士,则有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儿迷失、集贤大学士赵世延等人担任。
大学士之下,设有侍书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博士等官职。
这些官职位大多由知识渊博、有名望的朝官兼领。
同年8月,又在奎章阁学士院之下,设艺文监,官职从三品。
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翻译成蒙古文字,并对这些典籍进行校勘。
艺文监,设有太监、少监、监丞、博士等官职。
监之下属机构有两个,一个是负责保管书籍的艺林库,另一个是负责刻印书籍的广成局。
在这些文化机构设立的同一年,元文宗还下令编纂《经世大典》。
《经世大典》的全名是《王朝经世大典》,这是一本记载元朝典竞制度的要体政书。
9月,文宗命令翰林国史院、奎章阁学士院的官员,开始收集和整理本朝的典故。
根据《唐会要》和《宋会要》的体例,编纂《经世大典》。
1330年正月,正式委任赵世延和赵世安,负责此事。
后来,文宗见编纂进展缓慢,于2月改任赵世延和虞集担任总裁官员,任命中书右丞相燕铁木儿担任监修官。
为加快进程,文宗还下令奎章阁学士阿怜帖木儿、忽都鲁、都儿迷失等人,负责将蒙古文字中记载的典章翻译成汉文。
到了1331年,修成了《皇朝经世大典》。
这本书分为十类:帝号、帝训、帝制、帝系、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
每个类别之下,都有几个详细的项目。
全书正文880卷,目录12卷,公文1卷,编修通议1卷,一共合计894卷。
它是元朝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在组织编纂这部巨著的同时,元文宗还非常重视教育。
比如顺元年2月,文宗对奎章阁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虞集等人,非常真诚地说:“我的皇位是祖先传下来的,但不知道如何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呢?”
“所以我才设奎章阁,希望你们能告诉我祖先如何治理国家和前朝的治乱得失。”
“这些都是我很乐意听的知识呀!”
正是出于这种理解,文宗不仅听学士们讲解治国之道,还命令所有高贵大臣的后代到奎章阁学习。
并任命翰林应奉揭傒斯担任授经郎,负责讲授。
文宗自己也经常去奎章阁,向揭溪斯等人请教。
揭傒斯写了《太平政要》献给文宗,文宗爱不释手,经常拿出来向大臣们吹嘘:“这是我的授经郎揭曼硕所写的书。”
文宗总是称揭傒斯为“曼硕”,以表示亲密和尊重。
为严格执行官方学习考试制度,文宗命令中书省、御史台、集贤院、奎章阁的官员,共同主持国子监学生的考试。
合格者按考试成绩授予官员,不合格的人继续留校读书,不得授予官职。
此外,为了表达对儒学的重视,文宗还遵循了前朝褒奖圣贤的方法。
应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思晦的请求。
加封孔子之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
孔子之母鲁国太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
孔子之妻并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后来,又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曾参为成国宗圣公,子思为沂国述圣公,孟子为邹国亚圣公,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以加封儒学先贤的方式,提高儒学的地位。
总而言之,在文化方面, 元文宗重视文治,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在位期间,创立了奎章阁,编辑了《经典大典》,为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元文宗崇尚佛教,走向极端。
第一:帝师的规格过高。
第二:部分徒属依权为恶,为非作歹。
第三:滥做佛事,花费巨大。
第四:佛教教徒干预朝政。
第五:建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全国共设立16个,官职至三品。
僧尼可以免除所有的徭役,而其他宗教则奉行祖制。
当时,色目人在朝廷上的政治势力被削弱,而钦察官僚集团的权力大幅增加。
燕铁木儿擅权放纵,政治事务决定于他,导致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加剧。
统治集团长期积累的内部矛盾与更广泛、更普遍的社会对抗,促使元代社会进入它的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