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该采取实际手段的时刻了。成败与否先不论,这一举动从根本上符合日本民族的长远利益,更是对危在旦夕的国家的急救措施,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将的思绪很快。
将来可能——不,那是一定的——历史学家将怎样引导人们看待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首相西原镜伍和内阁官房长官北康蒙卡中将等人在核战争的最后阶段,冒着巨大的风险,毅然发动了进入21世纪后,在任何先进国家都很难看到的政府内部变更行动,我们不把它称做政变,因为作为政府最高领导者,应该有权利作出人事调整。考虑到日本当时的军政界情况,非特殊行动不能转变整个国家滑向灭亡深渊的趋势------这一极为罕见的举动,终于使日本与中国之间正在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大杀戮嘎然而止------”
如果行动成功,这一段文字几乎必然这样写了吧,那么其后呢?
“------日本民族终于得以续存,并以彻底完全和平的面貌再度崛起,重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了一个显著靠前的位置------”
这样似乎简单了,也过于理想化。当然如能这样写下,中将想,我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但这是自己的本意吗?又是西原首相的本意吗?
或许将是另一种写法。
“------为保存日本的实力,在也许很久也许不太久的将来一雪国耻,再度成为亚洲的霸主并彻底击败邻邦的中国,甚至使中国成为自己的附庸国,他们以政变的方式结束了战争,保全了民族,保全了后来得以发展壮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在多年后的今日,我们民族纵横驰骋全世界之时,我们将永远缅怀为了民族的远大利益和理想,蒙辱奋斗的英烈们------”
会是这样的吗?
强大的核攻击冲击波吹拂过日本的原野城乡,并穿透厚厚土地---
从核战争的角度而言,日本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
对中国的两波核攻击的成果距离军方首脑人物的事前估计相差太远。
辽阔无际的中国土地扩散、减轻了日本人先发制人行动的威力。
中国人将他们对抗核攻击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这场战争的胜负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战争场面愈大,规模愈大,对中国人愈有利。
主动攻击的突然性发挥到极致,也不能影响到根本的结局。
可惜,直到今天,日本的许多人仍然看不到这一点。
那么,自己心中的日本东山再起的深层想法是否也是毫无乐观根据的呢?
刹那间的反思,中将对自己心底里一直坚信不移的那种念头产生了模糊而不够真切的感觉。
中将望向首相。
西原镜伍已经又一次仔细地将美国总统的电文读了一遍。他和中将一样,读的是英语原文。
首相抬头,他的目光若有所思地停在空间的某一点上。
目光不聚焦,恰是思想上高度聚焦的表现吧。
当中将又有点神思恍惚,浮想联翩时,首相说道:“北康君,时间紧迫,让我们来确定一下行动计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