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中国驻屯军经过多日的筹备,已经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占领平津地区的计划。当前日军控制天津大部分地区,香月清司的首要目标是切断北平对外的平绥、平汉、北宁三条主要铁路线,并且还要拔除北平东侧29军的通州兵营,以及南侧的29军总基地南苑。
日本参谋本部在向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下达的作战任务中特意强调“作战地区限制在平津附近,不要离开津浦、平汉、平绥三条铁路线过远,要极力避免巷战,主要战场应布设在平津郊外。
7月26日凌晨1时,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令驻屯军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广部大队)由天津出发直趋北平,到北平后受北平留守警备队长冈村的指挥,保护北平的日本侨民。
广部大队于清晨5时30分从天津出发,于午后2时到达丰台。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与冈村、今井武夫等日本在北平的校尉们商讨广部大队进入北平方式,决定伪称为北平日本使馆卫队出城演习归来,由广安门入城。
29军的日本顾问樱井负责与29军联络,企图蒙混过关。在丰台,广部大队换乘了26辆汽车开往广安门。广安门守城部队为赵登禹部132师独立27旅679团,团长刘汝珍。
广部大队于傍晚6时左右到达广安门,29军的日本顾问中岛、樱井和书记官佐藤茂等与刘汝珍部营长李延赞联系,要求进入城内,于是守军先开启城门,诱日军进入,当进至一半,刘汝珍团长下令士兵开枪射击,日军便被分割为城内、城外两部分,陷入混乱中,遭受相当损失,书记官佐藤茂被守军击毙。
驻丰台的日本驻屯军河边旅团知道情况后,马上与冀察当局交涉,其结果为:城外的日军部队返回丰台,已经进入城内的日军广部大队分乘13辆汽车于27日凌晨2时进入东交民巷的日军兵营。
关于“广安门事件”,在国民政府的档案里存有宋哲元当时所拍发的电报:
“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呈何应钦部长告日军由广安门强行入城与我驻军冲突电: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限即到。南京。部长何:三一一二密。今日下午七时,敌用载重车三十余辆,载兵约五百名之谱,由广安门强行入城,经我守兵阻挡,不服制止,以致互相冲突,刻正在对峙中。似此情形,敌有预定计划,大战势所不免。除饬各部即日准备外,谨闻。职宋哲元叩。寝。印。”
日军广部大队乘列车离开廊坊,26日下午到达丰台车站后分乘26辆卡车,准备从广安门进入北平。
中国守军紧闭大门阻止日军入城,经交涉结果,中国守军开门,让日军入城。当日军约过半进入时,中国守军突然以手榴弹、机关枪猛烈攻击日军,日军也相应还击。
结果日方死伤19人。日特务机关立即派员赶往现场交涉,谈判的结果是不使城内中国军队集结,27日2时入城的日军约120人进入北平公使馆区域内的日警备兵营,而日军在城外的残留部队不得进城。
在此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的局势下,“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成为蓄谋已久的日军扩大冲突的借口。中日双方剑拔弩张,紧张局势骤然升级。
广安门的战斗刚刚停止,日本驻屯军便于22时20分下达了攻击29军的作战命令。7月27日,日军分别向通县、团河与小汤山的29军驻军发起猛烈攻击。
先说日军进攻通县。当时通州是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在地,冀东伪政权以殷汝耕为首,控制冀东22个县城,在日军扶持下建立了伪保安队,成为一大祸害。
在通州驻扎的是日本特务机关,以及冀东保安队第1、第2两个总队,共计4000余人。
中国驻屯军步兵第2联队也赶到这里,准备拔掉通州南门外的中国军营。日军的主要目标是通州城外的29军独立第39旅717团的一个营,营长叫傅鸿恩。在广安门事件后,日驻屯军极力想拔掉这个插在眼前的钉子。
傅鸿恩营的营房位于通州南门外的大庙和潞河中学内。27日凌晨3点,日军见已到最后通牒的时间,于是命令2个中队的保安队前往查看情况,遭到傅营猛烈射击,保安队作鸟兽散。
驻屯军步兵第2联队(萱岛部队)随即摆开架势,以第1大队(品部大队)的2个中队从西向东,以第3大队(安冈大队)的2个中队由东向西进行夹击,保安队在通往天津的道路上设伏截击。虽然城内有日军的山炮和榴弹炮各一个中队,但因距离太近(中国兵营距离通州城墙仅500米)且中方阵地周围树木较多,射击效果不佳,只好用大队进行支援。
开战前日军更是在通州南门城墙布置了20多个掷弹筒,力图在第一时间就打垮中国军队。
日军从城墙上进行火力压制,第1、第3两个大队从东西方向合围,保安队于南侧设伏。让日军没想到的是,火炮支援刚开始,就遭到了强力反击,守军的迫击炮弹命中了联队本部,联队旗手和其他数人被炸伤。
上午9点,第8中队率先从炸开的城墙突入,第3小队长内田少尉头部中弹阵亡;第9中队在突击中遭到火力打击,死伤不断增加;第1大队则冒着交叉火力和手榴弹雨,架设梯子冲入围墙。
在守军的猛烈火力下,第1大队被挡在潞河中学的大铁门外,日军不得不调来工兵部队进行爆破。第1中队小队长田村房夫见大门被破坏,于是率先冲入,不想被近距离爆炸的一颗手榴弹炸穿颈部,登时毙命。
傅鸿恩营抵抗异常激烈。在围墙被破坏后,勇猛的中国士兵冲出掩体,挥舞战刀与日军格斗。
日军已从多个方向突入,傅鸿恩营只好撤退,辗转逃至南苑。在傅鸿恩营冲出日军包围的时候,伪保安队没有按部署截击傅鸿恩营,只是对空鸣枪,打炮,佯装阻击撤退的29军,同时在双方激战中也没有给日军任何支援。
狡猾的日本特务机关长细木繁对保安队产生了怀疑。当天,日军就实施报复行动,派飞机12架狂轰滥炸旧城南门外保安队营地,致使保安队10余人伤亡。
保安队广大官兵愤愤不平,保安队第一总队队长张庆余,第二总队队长张砚田及教导总队沈维干商议后,决定28日夜12时举行保安队武装起义。
午夜,起义部队迅速占领了长官公署和其他重要机关,逮捕了大汉奸殷汝耕。起义部队200多人的敢死队为前导,乘敌不备解决了敌岗哨,然后摸迸了日本特务机关和守备队住所,并开枪击毙了细木繁。
经过6小时的激战,共歼灭日军官兵500余人,第一总队日本顾问渡边少佐、教育厅顾问竹腾茂、宪兵队长何田、通县顾问申茂、冀东银行行长等都被杀死。日伪组织各机关被捣毁,日军守备队的火药库被炸。
中午时分,日军派飞机20余架轮番对通州城轰炸,起义部队伤亡惨重。张庆余得知形势危急,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分成两路向平西方向转移与29军汇合。
当起义部队行至北平安定门与德胜门之间时,突然遭到日军截击,汉奸殷汝耕乘机逃脱。大量装备精良的日军开始反扑,起义的核心成员保安队教导总队长沈维干、区队长张会明相继阵亡。危难中张庆余下令化整为零,分头突围,经门头沟奔保定集合。
张庆余率领保安队在通州起义,在当时震动了全中国,更加表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保定的宋哲元握着张庆余的手叹息地说:“你这次起义,不负前约,惜我军仓促撤离,未能配合作战,深觉愧对。”
抗战全面爆发的前后,一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民族败类沉渣泛起,卖国求荣,先后在东北、华北、南京、华中、内蒙等地建立起一个个汉奸伪政权,充当日寇侵略的工具。致使在抗日战场上,为日寇作战的伪军超过百万之众。
其时,先后共出现过7个伪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就是其中的一个。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地区。1935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把土肥原派到华北,积极建立满洲所希望的亲日亲满政权。土肥原决定让掌控冀东军政大权的殷汝耕首先脱离南京政府,进而实现“华北自治”。
11月24日,时任河北省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的殷汝耕,在日军唆使下,在通县宣布独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宣告成立,殷汝耕任“委员长”。
12月25日,殷汝耕公然宣布将“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改组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自任“政务长官”。该“政府”管辖着冀东22县,军政大权均被日本人操纵。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有一支武装力量,叫“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军”,又称“冀东保安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伪军,共有4个保安总队,1个教导总队,总人数约1.2至1.5万人,武器装备十分精良。
1937年7月27日凌晨,驻通州日军突然向29军发动攻击,29军官兵奋力反击。由于29军提前布防,加上部署在通州旧城南门的冀东保安队并没有截击29军,只是对空鸣枪放炮虚张声势,29军得以安全撤离。
冀东保安队尽管是伪军,但也是中国人,他们被29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所以才故意放水。日军对冀东保安队的表现甚为不满。当日9时,日军12架飞机轰炸旧城南门外冀东保安队教导总队营地,致10余人伤亡,房屋被炸毁。
给日本人当狗,却反遭日本飞机的轰炸,太不把豆包当干粮了。冀东保安队的官兵们气坏了,于是有了起义的念头。
冀东保安队第一总队总队长张庆余、第二总队总队长张砚田、教导总队总队长沈维干,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失民族气节的人。挨炸后,士兵们群情激愤,他们3人因势利导,碰头商量了下一步的何去何从。
第二天下午,冀东保安队第一总队总队长张庆余与日军驻通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不期而遇。细木繁责备说:“张队长你怎么槁的,为什么没有把29军截住?”
张庆余的回答很不客气:“我保安队是维持治安的,不是打仗的,我管不着!”
细木繁大怒,说要撤掉张庆余的职务。
张庆余更不客气了,说我是中国人任命的,你细木繁算个什么东西?
两人打嘴仗的同时,都拔出了手枪,直指对方。直到有人上来阻拦劝解,两人才都悻悻而去。
日本人肯定不会罢休的,张庆余想到这里,就紧急见了张砚田与沈维干。3人商量后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应尽快采取行动。于是,决定当晚就起义,兵分3路同时行动。
当晚午夜,起义顺利进行。起义部队迅速占领了长官公署和其他重要机关。
细木繁听到动静,冲了出来,但是已经晚了。起义的伪军一梭子子弹过去,他就倒在了地上。
经过6小时的激战,直至天亮,日军官兵500多人被杀。
这次起义被日方称为“通州事件”。据当时在通县的英国记者报道,这起通州事件,日军几乎没留一个全尸,其惨状惨不忍睹。
转移途中,当行至中途,竟被国民党军孙殿英部截击缴械。后来,在保定见到宋哲元时,宋哲元还握着张庆余的手叹息地说:“你这次起义,不负前约,惜我军仓促撤离,未能配合作战,深觉愧对。”
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庆余生于1895年,河北沧县人,后曾被蒋中正委任为国民党军委会中将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