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王实甫《西厢记》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715字 发布时间:2023-08-01

王实甫(1260—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据一些史料记载,王实甫是元大都人,曾当过官,名声很高。


曾经晋升为陕西监察御史,后来辞官回家,虽然关于王实甫本人的史料不多。


但是,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是元朝的显臣和权贵,关于他们的资料倒是很多。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王实甫的信息。


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父亲王逖勋曾与成吉思汗西征,并与回人阿噜浑氏结为夫妻。


所以说,王实甫有一半是回族血统和一半的汉族血统。


王实甫出生于豪门大族,但他经常混迹于勾栏瓦肆(娱乐场所),与市井平民为伴,致力于创作杂剧。


他的儿子和王实甫的父亲一样官位显赫,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对这样一位父亲不意,认为父亲“不务正业”,时常感到羞愧。


他曾劝王实甫不要再逗留勾栏瓦肆,好好在家颐养天年。


然而,王实甫一如既往地穿梭于勾栏瓦肆,创作杂剧。


也许是因为他的家世背景,与关汉卿相比,王实甫显然没有那种愤世嫉俗之情,他的剧中表现出的思想相对温和。


据说有一年春节,已经黄昏时分。


元大都王家胡同里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的胡同,马车停留在一座非凡的侯府门前。


王实甫从马车上跳下来,看着天空中明亮的新月,掸了掸身上残留的酒香,走进门槛很高的太原郡侯府。


太原郡侯王逖勋和妻子阿噜浑氏吃了晚饭,正在大厅里喝茶。


见到儿子穿着布衣走进来,感到十分惊讶。


王逖勋就问:“臭小子,怎么突然回来了?”


“唉,也罢!先去吃饭吧!”


王实甫:“我在朋友家吃过了。”


母亲阿噜浑氏:“回大都先去朋友家?什么样的朋友比父母还重要?”


王实甫嘿嘿一笑:“心情不好,先到朋友家喝酒解闷,然后才敢回家。”


怎样能说朋友比父母重要呢?”


阿噜浑氏:“你还没告诉我,放着好好的陕西行台监督御史不当,跑回家做什么?”


“看你这身行头,好像是挂冠而逃,到底怎么回事?”


王实甫喃喃地说:“我就是个桀骜不驯的浪子,还有什么原因呢?”


“待在陕西行台郁闷,不想做了呗。”


刚退休回家的王逖勋,大吃一惊。

阿噜浑氏:“儿呀,你都已经40岁了,怎么能像个三岁小孩那样任性呢?”


“你以前做县官的时候,都可以把一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颇有政绩。”


如今朝廷提拔你去做监督御史,算是地方大官,应该比当县官轻松才对,怎么会待不下去呢?”


王实甫说:“那行台不是我这种人待的地方。”


“我跟那里当官的人说不上话,话不投机半句多,留在那里有什么意思呢?”


王逖勋恨铁不成钢地问:“那什么样的地方才是你能待?你又能跟谁说得上话?”


“顺便说一句,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不是刚才和你喝酒的朋友说话投机呢?”


王实甫低下不语,一言不发。


阿噜浑氏:“刚才去了西四砖塔胡同吧?那里有很多勾栏(娱乐),你的酒肉朋友都在那里厮混。”


“你经常去那里,就像如鱼得水,难怪在陕西行台待不下去呢!”


王实甫感到不高兴,故意说:“你们说得对。我就是上不了台面的狗肉,烂泥扶不上墙。”


我就是不喜欢行台那种地方。喜爱勾栏里面的酒肉朋友。


刚才我还先去找关汉卿喝酒,跟他们在一起,我就是感到舒心和快乐。”


这时,王实甫那个担任侍卫的儿子王结,刚好回家休假。


他走出房间,听到父亲这一番话,笑着问:“您说的好朋友关汉卿,就是大名鼎鼎的铜豌豆吗?”


看到父亲点头说是,他的儿子便随口说:


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王实甫趁机借关汉卿的散曲,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意愿,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赶紧唱了最后几句: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王实甫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而王实甫的父母则气得差点晕倒过去。


“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王实甫最为著名的《西厢记》,讲述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故事。


它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故事如下: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


妻子郑氏着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多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便暂时住在河中府普救寺。


就在这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字君瑞),前往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随便游览一下普救寺,


他在参观普救寺时,遇到了莺莺,产生了爱慕之情。


为了追求莺莺,张生没有赴京赶考,而是住在寺庙里。


张生的住所之地,离莺莺住的西厢只有一堵墙。


有一天晚上,莺莺和红娘在园中烧香祈祷。


张生在隔墙上大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立刻附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之后,彼此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的时候,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相爱。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庙,想要强抢莺莺为妻。


崔夫人到处求救无援,便许愿道:“谁若有退兵之计,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几天后,杜确的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俘。


不料的是,崔夫人言而无信,拒绝把女儿嫁给张生,只允许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生病,见到这一幕,红娘有些于心不忍,便为张生出谋划策,让他月下弹琴。


莺莺听后十分感动,就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让红娘给莺莺带来一封信,莺莺回信:“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见面。


那天晚上,张生赴约,因为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


从此,张生一病不起。


红娘来看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


张生一听,开心极了,不久病就痊愈了。


到了深夜,莺莺来到张生的书斋,与张生私定终身。


崔夫人发现了这件事,勃然大怒,拷问红娘,红娘据理力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虽然崔夫人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着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若考不中,还是不会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依依不舍,进京赶考,最终中了状元。


然而,崔夫人的侄子郑恒造谣说,张生已经做了卫尚书的女婿,逼迫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


没过多久,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露了郑恒的阴谋,从此与莺莺喜结连理。



王实甫一生著作颇多,根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的记载,他创作的杂剧有十四种。


但大部分都已经失传,完整的剧本只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和《芙蓉亭》各存一折。


王实甫也写了很多散曲,但传世不多。


由于他经常流连于勾栏瓦肆,他的作品非常贴近市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底层民众的心声。


而《西厢记》是王实甫的杰出代表,剧情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艺术成就极高。


其优美的语言,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


它所憧憬的“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境界,不断激励后人勇敢追求真挚的爱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