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中秋节的前两天,大舅韩文彬给明英打来电话,说:“明英,你亲爸今天来找我,说你亲妈病得很重,现在已经卧床不起,想看看你。以前你妈活着时,他们找过我几次,要看看你,我和你妈都没同意。现在你爸妈都不在了,他们是你最亲的人,我觉得你应该来看看她。不过,来不来,还得你自己拿主意,我不多说了。”
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明英一时不知怎么办好,她对大舅说:“我考虑一下,一会儿给你回电话。”
从明英得知因为她是女孩父母就把她送人那天起,她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养母去世以后,她一直没有考虑过去找亲生父母。明俊上大学前去见他亲生母亲时,她也曾想过见见自己的亲生父母,可是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现在明英已经渐渐成熟起来,对亲生父母不再怨恨。她想,不管他们怎么不对,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这个恩情是无法报答的。如果不去看望自己的亲生母亲,万一她有个三长两短,这辈子可能就见不到她了,这样的话自己可能会内疚一辈子。
明俊见姐姐接到电话以后一直不说话,便问道:“姐,大舅给你打电话说什么了,让你心事重重的。”
明英说:“大舅说,我亲妈病得很厉害,要见见我。我爸妈和你亲妈不一样,你亲妈是被迫把你送人的,可他们却是因为我是女孩就把我送了人。我对他们的做法一直想不通。不过,不管怎样,我觉得还是应该去看望一下。”
“我也觉得应该去看望一下。”明俊说。
“那我就去一趟。”明英说。“不过,我不想一个人去,最好是你陪我去。”
“行,我就陪你走一趟。”明俊说。
“后天就是中秋节了,你也去看望看望你的亲妈。顺便再看望一下大舅和二叔。”明英说。
“我也有四年没有看到我亲妈了。”明俊说。“咱们明天就去。”
“过节了,咱们不能空手去,应该带些你亲手做的月饼给他们尝尝。”明英说。
“让他们尝尝大学生做的月饼。”明俊带着自嘲的语气说。
“这些日子我天天吃你做的月饼,到现在都没吃腻。我敢说,他们这辈子肯定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的月饼。”
“你就忽悠你老弟吧。”明俊说。
“光带月饼有点不太好。”明英说。“我想再给两家的老人带点钱,让他们买点儿需要的东西。他们毕竟是咱们的亲生父母。你看一家给五百钱行不?本来应该多给点儿,可是咱们也没有那么多钱,等以后咱俩有钱了,再多孝敬他们一些。”
“你看着办。”明俊说。“你认为给多少合适就给多少。”
下午空闲的时候,明英给大舅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她去看望她亲妈。顺便她还问了亲生父母家的情况。大舅告诉她,她亲生父母现在和她大姐一家在一起生活。把她送人后,她妈又生了一个孩子,还是女孩,已经结婚,嫁到外村去了。
晚上姐弟俩又加工了一些月饼。这些月饼是明天作为礼物送人的。明俊上大学以后,姐弟俩已经四年没去过任何亲戚家,连住得很近的大姨家都没去过,就是回老家给养父母上坟扫墓,他们也不去农村的亲戚家。有事只是通过电话联系。明英是个非常要强的女孩子,四年中她之所以不去任何亲戚家,她是怕别人以为是上门求助的。当然,在这四年中也没有任何亲戚登过他们家的门,就连住在同一座城市里的大姨也没来过,毕竟明英和明俊与徐韩两个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只不过是名义上的亲戚。
第二天早晨,姐弟俩每人提着一个很大的手提兜,里面装着连夜加工的月饼,坐上第一班路过鹭鸶湖的长途客车。下车后,他们先来到墓地,姐弟俩跪在养父母的墓前,把他们带来的月饼每样拿出两块摆上。然后,明俊先说话:“爸、妈,我和姐姐一起开个蛋糕店,收入还可以,比上班强多了,现在我和姐姐每天都很开心。”
接着明英说道:“爸、妈,中秋节到了,我和明俊带来几块我们亲手制作的月饼,请你们每样都尝一尝。中秋节要是咱们一家人能在一起品尝我们做的月饼该有多好啊!”说着明英流下了眼泪。
离开墓地,他们来到鹭鸶湖边的公路上。两年前在鹭鸶湖的北边建了旅游度假区,湖的周围增设了很多旅游观光设施。姐弟俩一边走一边观看湖里的景色。很快来到了二叔家。
二叔徐立信和二婶正在院子里晾晒从山上采回来的蘑菇。见到明英和明俊,急忙把他们让到屋里。徐立信问明俊:“大学毕业了吧?”
“毕业了。”明俊说。
“你们还没忘了二叔二婶,知道来看看我们。”二婶说。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你们。”明英笑着说。
“明俊分配到哪里了?”徐立信问。
“现在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得自己找工作。”明俊说。“找了几个单位工资都太低,后来干脆就不找了,和姐姐一起开个店。”明俊说。
“我们俩早就应该来看望二叔二婶,可是实在太忙了,店里离不开人,拖到了今天。”说着明英从手提兜里拿出六袋月饼,递给二婶,“过节了,给你们带来几袋月饼,这是明俊和我亲手做的,二叔二婶,你们尝尝。这几种月饼在我们店里卖得可火了。”
“你们做的,我得尝尝。”二婶接过月饼,打开一袋,从里面拿出一块递给徐立信,然后自己也拿出一块品尝。
“真好吃!”徐立信接过月饼,咬了一口,高兴地说。“我大侄、大侄女真厉害,做的月饼这么好吃!”
二婶也说:“太好吃了!”
姐弟俩和二叔二婶拉了一会儿家常之后,明俊说:“我想去看看我妈,我上大学以后到现在一次也没见过我妈。”
“是把你妈找来,还是你去她家?”徐立信问。
“去她家吧,明俊还没见过他继父。”明英说。
“我带你们去。”二婶说。
“那就让二婶受累了。”明英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二婶说。“也没多远,受什么累?”
告别了二叔,他们走了约十多分钟,来到另一个屯子。在一个农家院前,二婶停住了脚步,敲了几下院门,朝里面喊道:“杨家大妹子在家没有?”
“在家了!”院子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接着是开门声和狗叫声。
“一边去!”门开了,院子里的女人把冲在前面的狗踢到一边,对二婶说:“徐嫂,你今天怎么有空到俺家来串门子?”
“明俊和他姐来看你了。”二婶说。
开门的人正是明俊的亲生母亲,她伸头往门外看了一眼,看到了明俊和明英。眼睛马上就湿了,说道:“你们快进来!”说着把两扇门都打开了。
二婶说:“他们要来看望你们两口子,找不到你们家,我把他们送来了。家里还有活儿,我就不进去了,哪天有功夫再来。”说完告辞回去了。
明俊妈把明俊和明英让进屋里。屋子里有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正坐在炕上抽烟,见到明俊和明英一愣。
明俊妈马上介绍说:“这是明俊和他姐。”然后又对明俊说,“这是你继父。”
继父虽然没有见过明俊和明英,但从明俊妈那里听说过他们俩。他把炕上的东西往旁边推一推,对明俊和明英说:“快坐吧。”
明俊第一次见到继父,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只有五十多岁却满脸皱纹的继父。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
明俊妈一边给他们倒水,一边问明俊:“你毕业了吧。”
“毕业三、四个月了。”明俊说。
明俊妈又对明英说:“大侄女,这几年让你吃苦受累了。明俊能出息,多亏了你。”
“明俊是我弟弟,我吃点苦,受点累,是应该的。”明英说。
“上班了吧?”明俊妈问明俊。
“明俊嫌上班挣钱少,我们俩开个店。”明英说。
“开个什么店?”明俊妈问。
“蛋糕店。”明俊说。“从开店到现在生意一直都挺好。”说着他从手提兜里拿出六袋月饼放在炕上,打开其中的一袋,拿出两块月饼,递给继父和母亲。“这是我和姐姐做的月饼,你们尝尝。我和姐姐这几天起早贪黑地做,也不够卖。要不是忙,早就来看你们了。”
“忙好,忙挣钱多。”继父说。尝了几口月饼之后,说道,“我这辈子还是头一次吃到这么好的月饼。真好吃!”
“那你就多吃点。”明俊说。
明俊妈妈一边吃一边偷偷地抹眼泪,她和明俊的继父一样,也是第一次吃到这么美味的月饼,而且还是她送人的儿子做的,又亲自给她送来。这使得她喜极而泣。
明俊看到了妈妈在偷偷抹眼泪,有些不知所措。问道:“弟弟考上大学没有?”
“没考上。”明俊妈说。“我和他爸辛辛苦苦十几年,挣钱供他念书,他自己也没少下功夫,可还是没考上。他只好用准备供他上大学的钱,上驾校学开车。”说到这里,她看看明俊,接着说道,“你要不是有个好姐姐,又是在城里长大,也不一定能上大学。”
“要是没有姐姐,我都不知道会混成什么样?”明俊感激地看看明英。然后问道:“弟弟怎么没在家?”
“在市里给人开出租车呢。”明俊妈说。“他想去外地打工,我和他爸都不放心,没让他去。”
明俊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找张纸把我的电话号码记一下,弟弟要是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让他给我给打电话。”
继父扯下一张日历递给明俊,说:“这可太好了!他一个人在城里我和你妈不放心。以后你这个当哥哥的就多费点心。”
“应该的。”明俊写完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又问弟弟的电话号码。明俊妈找出一个小本子,翻了翻,找到了小儿子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明俊。
明俊把电话号码输入到手机里以后问:“弟弟叫什么名?”
“许玉峰。”继父说。
又唠了几句家常话,明俊说:“姐姐的亲妈病了,我们还要去大舅家,让他带我们看望姐姐的亲妈。我们得走了。”
“吃完晌饭再走吧!”明俊妈说。
“我们下午得回去,不能再耽搁了。”明英说。然后问明俊妈,“姨,你知道去岭南屯怎么走吗?我亲妈和大舅都住在那个屯子,我一次也没去过。明俊小时候去过,也不记得路了。”
“我没听说过有这么个屯子。”明俊妈说。
“我知道。”继父说。“岭南屯归富民乡管,离这里有二十多里地。”
“那么远呢!”明俊说。“我还以为离这里很近呢。有车通那里吗?”
“没有。”继父说。“想坐车,得走到乡政府,到那里打车。”
“咱们这里离乡政府有七、八里地,也挺远呢!到了那里也不一定能打上车。”明俊妈说。
“那么怎么办?”明英有些着急了。
明俊妈看看窗外,说:“你们回来要是还到这里坐车,家里有自行车,是玉峰上学时用的。可你们是两个人,要是再有一辆就好了。”
“有自行车可太好了!”明俊高兴地说。“我们俩骑一辆车,我带姐姐。”
“你要是想骑,就给车打打气。”说完继父下了炕,来到外面,打开仓房的门,把自行车推了出来。明俊妈找出打气筒。明俊和明英也来到外面。明俊给自行车打足了气,明英进屋把手提兜拿出来,挂到车把上。
“你们知道去乡政府的路吗?”明俊妈问。
“我知道。”明英说。
“我也不知道去岭南屯怎么走。”继父说。“到了乡政府你们再打听去岭南屯的路。”
“好的。”明俊说。
出院门之前,明英偷偷把五百钱塞到明俊手里。明俊明白了姐姐的意思,他又把钱塞到母亲手里,说道:“过节了,我和姐也没给你们买什么,这些钱你们留着买点需要的东西。”
“这,这……你长这么大,我也没做过什么,怎么能要你们的钱?”继父不好意思地说。
明俊妈也说:“我们也不缺什么,这钱还是你留着吧,你还没有成家,用钱的时候在后头呢。”
“姨,你就别客气了,明俊现在自己也能挣钱了。娶媳妇的时候不会缺钱的。”明英说。
明俊妈只好把钱收起来,进屋找出一个沙发垫放在自行车后面的货架上。
把明英和明俊送出大门外,继父就回去了。明俊妈仍然恋恋不舍,继续送他们,送出很远。
明俊说:“妈,你回去吧,下午我们还回来。”
“我把你们送到路边。”明俊妈说。然后问明英:“你多大了?”
“二十六了。”明英说。
“有对象没有?”明俊妈问。
“还没有。”明英说。
“姐姐为了供我上学,把找对象都耽误了。”
“以后你可要好好报答你姐。”明俊妈说。
“那是必须的。”明俊说。
“一家人报答什么?”明英说。
“在农村找不到像你这么大还没结婚的姑娘了。该找对象了。”明俊妈说。
“我也劝过她,可是姐姐就是不听。”明俊说。“她总是说要先帮我成家。”
“可别让明俊把你耽误了!”明俊妈心里很感动。
“不是明俊说的那样,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明英说。
“一看对象,以前对人家说要供我到大学毕业,现在我毕业了,她又说要帮我成家,有合适的也吓跑了。”明俊说。
“现在娶个媳妇要花很多钱,你这么说,谁还敢要你?”明俊妈说。然后又问明俊,“你有对象没有?”
“上大学时处过一个,后来黄了。现在还没有。”明俊说。
“你赶紧找个对象,成个家,别把你姐耽误了。”明俊妈说。
“我不着急。”明俊说。“姐姐比我大,她应该先找。”
“我看你们都得抓紧了,一晃就到三十了。”明俊妈说。
“现在太忙了,暂时还顾不上这事。忙过这阵子再说吧。”明英说。
“现在家里就你们俩?”明俊妈问。
“爸妈都不在了,可不就我们俩。”明英说。
明俊妈看看明英和明俊,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他们走上一条乡路。明俊妈说:“沿这条路走,就能到乡政府。”然后她又嘱咐明俊,“骑稳点儿。前面那个坡很长,一会儿下坡时不要往下放,别把你姐摔了。”
“你放心吧,我决不会让姐姐摔着。”明俊说。“妈,你回去吧。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
“姨,你回去吧。以后到市里,到我们家看看。”明英说。
“以后到市里我一定去。”明俊妈停住了脚步,目送着明俊和明英远去的背景。她心想:这两个孩子都二十多岁了,又都没有对象,他们也都知道两个人不是一个爹,也不是一个妈的,住在一起,时间长了能不能出什么事?要是出事了,明俊是男孩子,倒没什么,可明英是女孩子那可要吃大亏了。两个人要是能一起成个家就好了。直到姐弟俩走出很远了,明俊妈才回家。
因为是上坡,不能骑车,明英把手提兜放到自行车后面的货架上。和明俊并肩而行。她说:“这条路,上次来咱们走过一次。记得那次你说过,这里是谈恋爱的好地方,你要是有对象了,就带她到这里谈情说爱。什么时候能带她来这里?”
“这事得问你。”明俊说。
“为什么要问我?”明英不解地问。
“等你有了对象,我立马就找一个,然后带她来这里谈情说爱。”明俊笑着说。
“我回去就找,我看你能不能立马找一个。”明英说。
姐弟俩说说笑笑,很快就来到坡顶。前面的下坡路拐一个大弯,看不到坡底。明俊记得上次经过这里时下坡路很长,而且很陡,他不敢冒险骑车带着姐姐,只好按妈妈说的,继续推着车走。转过一个大弯以后,能看到坡底了,而且,坡度也变缓了,明俊这才让明英坐在后面货架上。明英侧身而坐。明俊等姐姐坐稳后,才捏着车闸上了车,然后往坡下放。开始明俊把车闸把捏得很紧,见坡底越来越近,他就放松了一些,结果车速越来越快,吓得明英只好紧紧搂住明俊的腰,把身子贴在他的背上。尽管她知道这样做显得过分亲昵,只有男友骑自行车带女友时才会这样,可这时她顾不上这些了。
自行车放到坡底又自动行驶了很长一段路,明俊才开始蹬车。这时路边已经有了人家,有人在看着他们。明英这才坐直了身子,把手臂抽了回来。
到了乡政府所在地,问清楚去岭南屯的路之后,明俊又让明英坐上自行车,他蹬车继续向前。骑行大约半个小时,前面路边出现一个牌楼,牌楼的匾上刻着“红叶岭森林公园”七个字。明英问路上的行人岭南屯在什么地方。路人说,就在公路左边不远的地方。
下了公路,他们又走上一条水泥路。明英说:“以前听妈说过,姥姥家附近有座山上栽了很多枫树,一到秋天满山的树叶都会变红,人们管那座山叫红叶岭。可能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可妈没说过这里是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可能是后建的。”明俊说。“我小时候来过这里,那时这个地方好像没有牌楼。”
“现在咱们老家开发了好几个旅游景点,”明英说,“以后有时间咱们过来,到各处看看。”
姐弟俩正说着话,眼前出现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屯子。明俊问一个路人:“这里就是岭南屯吧?”
“是。”那个人说。
“老韩家是哪个门?”明英问。
“东边数第五家就是。”那个人指着一个农家院说。
“谢谢!”姐弟俩同时说道,然后朝那个大院走去。到了门口,明俊敲了几下院门。
狗叫声惊动了屋子里的人,有人从屋里出来,问:“谁呀?”
“是我,明英!”明英说。
门开了,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打开了院门,那个男人就是姐弟俩养母的大哥,他们的大舅韩文彬。看到姐弟俩,韩文彬说:“明俊也来了!”
“好几年也没见过大舅和大舅妈了,跟姐姐来看望看望你们。”明俊说。
“进屋说话。”韩文彬把他们让进屋里,大舅妈也在家。
大舅妈问明英:“来看你妈的吧?”
“是。”明英说。“也来看看大舅和大舅妈。”
“明俊大学毕业了吧?”韩文彬问明俊。
“今年夏天毕业的。”明俊说。
“工作了吗?”大舅问。
“没找工作,我和姐开了个小店。”明俊说。
“刚毕业时明俊总想找个挣钱多的单位,可是想要他的单位给的工资都不理想,所以我就劝他自己开店。”明英说。
“开个什么店?”大舅问。
“挂牌是蛋糕店,现在主要是加工销售面食,以后我们准备以生产各种养生保健食品为说。”说着明英从手提兜里拿出六袋月饼放在桌子上,打开一袋之后,说道:“这些都是明俊琢磨出来的月饼,很有特色,大舅、大舅妈,你们尝尝。”
大舅和大舅妈每人尝了一块。大舅说:“我还是头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月饼。上过大学的人和一般人就是不一样,琢磨出来的东西也与众不同。”然后他对明英说,“明英,你真行,到底把明俊培养成材了。”
“没有姐姐,我都无法想象自己现在会混成什么样!”明俊说。
“你们的生意怎么样?”大舅问。
“生意很火。”明英说。“这段时间,我们俩每天加工的糕点和月饼供不应求。想扩大生产规模,买几台大一点的设备,可是又没钱又没场地。”
“没钱可以贷款。”大舅说。“不过,在城里建个大一点儿的厂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你们就回来吧,在农村建厂房花不了多少钱。”
“目前还不能回来。”明英说。“我们加工的食品在农村不一定有市场。城里人不愿意做面食,喜欢买现成的,农村人舍不得花钱买现成的。不过,贷款确实是个好建议,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借过钱,所以也没想到向银行贷款。就是不知道像我们这样的小店银行能不能贷款给我们。”
“你们不是有房子吗,可以用房屋做抵押向银行贷款。”韩文彬说。韩文彬年轻时当过生产队长,见多识广。他的话提醒了明英和明俊。
“回去后我们到银行问问。房子可以做抵押的话,就贷几万块钱,增加一些设备。”明俊说。“可是厂房问题不好解决。就是有钱买房子,也买不到太大的。”
“有闲置的厂房可以租一个。”韩文彬说。
“姜还是老的辣。”明英说。“我们俩一筹莫展的事,让大舅一两句话就解决了。”
“你们年轻,经历的事少,有时候想得不那么周全。”韩文彬说。“明俊这么能琢磨,以后琢磨出好项目,你们没有条件上,咱们合伙干。”
“太好了,大舅!有你这句话,以后我就多琢磨琢磨。”明俊高兴地说。
快到中午了。明英说:“大舅,我去看看我妈。我从来也没见过我们家的人,你带我们去吧。”
“光顾和你们说话了,把重要的事给忘了。”韩文彬说。“我这就带你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