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1250—1321年),字千里,晚年为了示效陶渊明的志向,字号“东篱”,别称马神仙、马东篱、曲状元,大都人。
马志远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他年轻的时候,老想着建功立业。
马致远生活在宋末元初,目睹了宋朝被蒙古大军所灭亡的情景。
那时候,战争不断,百姓逃亡,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有不少读书人随着宋军向南撤退,当时的马致远还很年轻,也跟着宋军南下。
他们希望为挽救宋朝出一点绵薄之力,但未能成功。
南宋灭亡后,他开始追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想依靠自己的才学,从而获得元朝统治者的赏识。
于是,他向忽必烈的太子献诗,并因此被元朝提拔为一名官员。
原本壮志凌云的马致远,正想一展抱负的时候,太子却因卷入政治斗争而去世。
失去靠山的马致远,不久之后黯然落寞,流落南方。
他对元朝的统治者心怀不满,想反抗却无能为力。
壮年的时候,他满怀豪情,经常在散曲中发出慷慨和悲壮的声音。
但黑暗的现实社会,却让读书人没有一点机会展示自己的抱负。
他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便对天空大喊“困煞中原一布衣”。
就这样,马致远壮志难酬,满腹经纶无已报效,在漂泊中磋跎了大半辈子。
中年之时,马致远面对命运的无能为力,他的思想逐渐改变,从早年的热血激情转变为悲观哀怨,开始由儒入道。
到了晚年,他的豪情壮志被残酷的现实彻底抹去,慢慢地对人间一切看到十分凄凉。
希望过着隐居生活,不再卷入各种烦恼之中。
有一年,当秋风吹起,满地落叶黄花之时。
马致远仿佛看见一个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愁苦人。
他骑着一匹瘦马走在没有人迹的小路上走着,看不到美丽动人的景色。
只有几棵老树,树身枯藤缠绕,乌鸦有时发出难听的叫声,路边有一条小溪,一座木桥,三两间茅草屋。
此时此刻,太阳已经偏西,天空已经渐渐黑暗,然而这个孤独的人还在走着、走着...
根本不知道今晚自己住在哪里!
想到这一点,马志远提到了手笔,写下了著名的《天净沙·秋思》。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则是:黄昏时分,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向前行走。
夕阳渐渐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在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行者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其实,这里面的孤独之人,描绘的就是马致远自己。
这诗词虽然很短,但在同类题材中被推为“秋思之祖”,说明它的艺术成就非同一般。
“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词,注重描述人的生存状态,体现出“秋思”的主题。
这个阶段,他的作品逐渐成熟,而思想则倾向于隐士的思维。
所谓“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命中无时莫强求,随时过遣休生受”,这些诗句都体现了马致远的思想转变。
晚年的马致远隐居于南方,“西村最好幽栖”,远离了凡尘世俗。
然而马致远的隐居,并不是最初的心意,他是被迫隐居,是一种无奈之举。”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他内心深处从未忘记对世俗功名的追求。
后来元仁宗即位,随后恢复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儒生又可以重新获得了晋升途径。
这一回,隐居中的马致远立刻欢呼雀跃,诗兴大发,写下了《粉蝶儿•至治华夷》,对元朝统治者大加吹捧。
此时的马致远已经68岁,不久就要离世。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教化的“礼仪廉耻”从来不是儒生最关心的,他们其实最关心的还是功名。
可惜马致远没能像早年那样,获得元仁宗的青睐,再也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获取高官厚禄了。
1321年,“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病逝。
马致远年轻时沉迷醉仕途,虽然晚年看透了这个世间,但他始终还是有一种壮志难酬之感。
这种复杂的情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
他的杂剧代表作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即《汉宫秋》。
马致远在散曲方面的成,元代无人能比。
他在融合诗、词、民间曲调优势的基础上,创造了与诗、词不同的元曲意境,提升了曲调风格。
他的作品特色鲜明,意境深远,用词极其精致,语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作品风格各异,以豪放为主,同时在豪放中展现其优雅,在沉闷中展现其通脱。
他擅长选择意象来提升作品的意境,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
后人还为他修编了《东篱乐府》一卷。
总的来说,马志远长于悲剧性的抒情手法,曲调悲伤、忧郁、愤怒,文字优美,意境深远。
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独特个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