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郭守敬《授时历》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411字 发布时间:2023-07-30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他就重视吸收汉族的学者,让他们帮助自己规划朝政大事。


他手底下有一位重要的谋士,名字叫刘秉忠。


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的主意。


有一天,刘秉忠又向忽必烈引荐了一些朋友和学生,他们后来也是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


其中一位是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河北邢台人,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


他的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仅通晓经书,还研究数学、天文学和水利。


年轻的时候,其祖父的影响下,郭守敬开始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课,郭荣便把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


郭守敬在那里遇到了许多热爱科学的朋友,他的学识增长得更快了。


忽必烈统一北方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才。


张文谦将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召见了郭守敬。


郭守敬对北方的水利状况非常熟悉,当时提出了六项整治水利的措施。


忽必烈听了很满意,每次听完一个,都点头赞许。


最后,他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摆空架子吃闲饭。”


接见过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专门经办河道水利之事。


两年后,郭守敬又被派往西夏地区整治水利。



经过多年的战争,河流堵塞,土地荒芜,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郭守敬来到西夏,经过详细勘察,他动员农民工疏浚了一些原有的渠道和大坝,并开挖了一些新河流。


不到一年的时间,该地区900多万亩的农田灌溉畅通,粮食丰收,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有一天,为了节约漕运的成本,忽必烈便任命郭守敬负责渠道的改造和管理工作。


郭守敬建议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开通大都到通州的河流,连接大运河,节省大都的漕运费用。”


忽必烈非常认可他的建议,并委派他主持开通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工程。


然而,这个项目远没有计划的那么简单。


开工之后,首先是引导进入玉泉山的水,但是水量非常有限,运河不能供船只航行。


郭守敬只能考虑利用郊外流量最大的浑河水。


浑河水中的泥沙比较多,为了避免泥沙淤积,他就没有在运河上建造水闸和水坝。


结果运粮船无法逆流而上,导致第二次引水失败。


郭守敬决定扩大勘察面积,最终在大都西北30里处的神山脚下,发现了水流较大的白浮泉。


郭守敬迅速向忽必烈报告说:“白浮泉不仅水质清澈,而且没有沉积物。”


“如果能使它南流,引入运河,沿途还可以拦截其他泉水,增加水量。”


忽必烈听了很高兴,立即批准了这个计划。


从神山到大都,许多地方的海拔比大多数地方都要低。


如果水直接引向东南,水就不能流入运河。


因此,郭守敬首先将白浮泉引向西山,然后回到东南,使河流始终高于大都,而且又能拦截更多的泉水。


后来,大运河终于全程贯通。


忽必烈非常满意,并将其命名为“通惠河”。


这样一来,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忽必烈攻打南宋之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


而农业生产的好坏,就需要精准的历法。


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甚至农业方面使用的节气也不准确。


元朝逐渐征服江南之后,南方使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法不同,更容易引起紊乱。


于是,忽必烈决定统一制定新历法。


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南宋临安后,他下令成立一个编制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编修元朝自己的立法。


负责太史院的王恂,便邀请老同学郭守敬制造仪器与观测天文的。


当时的郭守敬正担任工部郎中的职务,负责各地河流的整修和管理工作。


由于郭守敬精通天文、历法,因此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与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郭守敬来到太史院,发现当时的大部分天文仪器都是金朝遗留下来,大部分已经损坏,根本不能使用。


于是郭守敬提出说:“研究历法首先要重视观测,而观察必须依靠仪器。”


“原来开封运来的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无法获得可靠的数据。”


接下来,郭守敬就设计了一套新仪器。


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所以制造了一种结构简单、刻度精确的简单仪器。


他制作的仪器比旧仪器更精致、更准确。


后来,他在司天台上研制了12件仪器,其中4件可以搬到野外使用。


忽必烈得知这个消息,连连称赞郭守敬,说:“郭郎中真是太聪明了,简直就是上天赐予元朝的福星呀!”


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准确的实地观测。


1279年,郭守敬在向忽必烈报告时,提出在太史院建造新的司天台,同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元世祖忽必烈立即批准了这一大型的计划。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人共同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


最北端的测点是铁勒(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端的测点是南海(今西沙群岛),还选派14名监侯官员到各地观测。


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进行观测。


各地的观测点,将观测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


根据大量数据,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名为《授时历》的新历法。


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


它计算出一年有 365.2425 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只有26秒。


这部历法与格里历(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


而且,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的公历早了302 年。


《授时历》是我国历法进步的产物,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授历法》采用的朔望月和交点月的长度,非常准确。


它在掌握相当准确的日月运行轨道的基础上,进行了严密的计算。


因此,它对日食和月食的预测相当精准。


《授时历》编订完成后,颁行天下,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大受人们的欢迎。


它也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农业和科技的发展。


郭守敬在数学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创造了一种比欧洲早四年的高级计算方法《平立三差法》,这种数学法比欧洲早了四年。


郭守敬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被誉为“学究天人”,为人类科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受到了世界的广泛赞誉。


国际天文学会还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


1977年,国际小行星研究会又将编号为201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以此纪念他的功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