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
他是怀庆路河内县人,宋末元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许衡生长于战争不断,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的元代。
他宣扬儒学和程朱理学,力推汉法,曾协助忽必烈治国,为恢复中原生产、保留汉族文化、实现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家世代务农,但徐衡从小勤奋好学,聪明伶俐。
到了七岁入学后,他就问老师为什么要读书。
老师回答说:“为了考科举。”
许衡又问:“仅仅是这样吗?”
听了这句话,老师十分惊讶。
之后,每次听老师讲课,徐衡都会问到底,问这问那。
有一天,老师对他的父母说:“令郎聪明过人,我不能胜任,还是请别的名师。”
话一说完,老师就辞行而去了。
由于许衡老是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因此连续换了三位老师。
长大后,许衡更加好学。
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他经常行走百里借书抄书。
他曾经在一个算命先生家里,看到一本解释《书经》的书,就去手抄回来仔细品读。
后来,他逃难到了徂徕山,才得到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
尽管当时兵荒马乱,许衡还是坚持日读夜思。
1233年,蒙古大军兵临新郑县,许衡跟随大家从洛阳渡河,经河阳(今孟县)返乡。
从那以后,许衡相继去了鲁、魏之地。
在魏地三年后,又回到了怀庆路,后来又经常在河洛之间往返。
并在柳城从姚枢那里得到了程颐、程颢、朱熹的著作,从中受益匪浅。
移居辉县附近的苏门山的时候,经常与姚枢、窦默讨论知识,涉及内容如: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诸多话题。
许衡曾到河北大名府讲学,因恭谨执教,使其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被称为“鲁斋先生”。
人们常说“知书达理”,博览群书的许衡面对诱惑,能够做到严守自律。
“许衡不吃无主之梨”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据说,有一年夏天,许衡不顾天气炎热,带领下属出去办一件急事。
他们在路上又热又渴,喉咙干得就像要冒火一样。
突然,一行人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喜出望外地跑过去,争着摘梨解渴。
只有许衡一个人坐在树下,不为所动。
有一个下属摘下梨递给许衡,但被他拒绝了。
下属疑惑地问道:“天气这么热,我们又赶了这么远的路,难道您不口渴吗?”
许衡回答说:“这么炎热的夏天,怎么会不口渴呢?”
下属一边吃着梨,一边又问:“那您为什么不吃梨呢?”
“你看,这梨又脆又甜,赶紧尝尝吧!”
许衡反问他:“这棵梨树不属于我,怎么能随便摘梨吃呢?”
下属继续劝许衡说:“这种长在路边的梨树,肯定没有主人,不摘白不摘。”
许衡叹了口气说:“梨树没有主,但我的心不能没有主!”
“不管别人高贵,还是卑微;天下太平,还是混乱;我都会坚持做人的原则。”
“只要心中有主,就不会感到烦热难耐,口渴难熬。”
“只有心中有主,就能坚韧不拔,事业有成。”
许衡的一番话,让下属们既钦佩又感动。
面对这种诱惑,许衡的自律行为受到众人的一致夸赞。
他曾经还说:“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也不能废,如果上者不履行,我们普通人也要履行。”
不仅如此,他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么做。
这件事传出去后,来找许衡求学的人更多了。
1254年,忽必烈受封于秦中地区,便召许衡为京兆提学,许衡便在京兆的郡县广建学校。
忽必烈南征的时候,许衡要返回怀庆,京兆学者挽留不住,只好将其送至临潼而归。
1260年,忽必烈即位,召许衡、姚枢至京师。
当时,王文统是平章政事。
在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时,王文统重利,而许衡等人认为必须以义为本,招致王文统忌恨。
再加上窦默在忽必烈面前说,王文统学术不正,王文统怀疑三人是一派,所以他奏请委任许衡为太子太保、姚枢为太子太师,窦默为王子太傅。
表面上是尊重重用他们,但实际上使他们不能接近忽必烈。
后来又改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
没过多久,许衡因病辞官犯乡。
1265年,忽必烈任命安童为右丞相,打算让许衡辅佐安童。
于是召唤许衡回到京师,命他参于中书省政务。
许衡上奏“疏治国纲要”的五项建议,忽必烈大为称赞,并逐一采纳。
许衡平时上奏很多,但他没有留下底稿,留传下来的就仅此这一件。
1267年,许衡因病返回怀庆休养。
第二年,忽必烈再次召回许衡,他的奏疏依然密而不传。
1269年,忽必烈命许衡与太常卿徐世隆,制定朝廷礼仪制度,并与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定立官制。
许衡参照历代官制,减去了一些临时增设机构和旁设机构。
1270年,许衡等人完成工作,呈上献给忽必烈。
其中,涉及到一些权贵利益,有人劝他不要改变旧制度。
许衡坚持说:“我所论的是国家制度,与个人无关。”
他的建议,得到忽必烈的赞同。
不久,阿合马任中书平章政事,统领尚书省和六部,权势巨大,部分大臣阿谀奉承。
但许衡与阿合马争论之时,依然坚持原则,从不让步。
很快,忽必烈任命阿合马的儿子为枢密院官,群臣纷纷附合,只有许衡不同意。
他对忽必烈说:“国家权力在于兵、民、财三个方面。”
“如今阿合马掌管民与财,他的儿子又掌管兵权,这恐怕不好。”
此后,许衡跟随忽必烈来到上京时,又列举了阿合马许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事项,但没能上报给忽必烈。
一气之下,许衡因此称病,情求不参与国家机务大事。
忽必烈一直就有立太学的打算。
1271年,任命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并亲自挑择蒙古子弟交由许衡教育。
许衡请求征集自己的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火敦、孙安、刘安中等12人为伴读。
这些蒙古子弟年幼,都是娃娃,所以许衡像对儿子一样关心他们,但对师徒关系却是很严格,就像君臣关系一样。
除了熟读诗书以外,他还演习各种礼仪,让这些蒙古子弟学习。
这些学生尊师敬业,都知道三纲五常为人之道。
1273年,由于权臣多次破坏汉法,导致学生缺粮,许衡请求辞职回怀庆故里。
翰林学士王磐对忽必烈说:“许衡教人很好,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学习后从政。”
“这是国家大体之事。不要让他辞去。”
然而,由于窦默为许衡恳求,于是忽必烈就让许衡返乡,让王恂代管太学事务。
刘秉忠等人奏请以耶律有尚、苏郁、白栋为助教,保持原来许衡制定的教学规则,忽必烈同意。
1276年,王忽必烈命王恂制定新历。
王恂认为,一般历家只知历数,不知历理,并奏请许衡回京,以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的身份,回京主持太史院事。
许衡与太史令郭守敬等人合作,研制新的观像仪。经过仔细观察,他参照旧的历法,消除了其中的错误。
1280年,他们制作了一份新历。
忽必烈将其赐名为《授时历》,颁发天下。
1280年6月,许衡因病,请奏归返怀庆休养。
1281年3月22日,许衡病死,享年73岁。
同年4月20日,他安葬于李封村东南部。
当地人知道后,无论身份高低,均为之痛哭流涕。
听到这个消息,四方学者聚在一起哭泣,千里迢迢来到墓前致吊。
1297年,元成宗铁穆耳追赠许衡为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
“我心有主”是许衡哲学思想的体现。
许衡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道”生“太极”,“太极”生“一气”,“一气”生“阴阳”,“阴阳”生万物。
万物之中,又以人为最。
他这谈到天地万物之时,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这是他哲学思想的积极一面。
他还认为:“万物皆有刚柔、动静、和内外的矛盾;每一个矛盾都是相辅相成。
但他的哲学思想,也带有形而上学的影子,体现在他认为矛盾的发展最终会“以静为主”。
此外,他在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堪称是我国元代的全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而言之,金末元初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许衡,在面对诱惑之时可以自律。
当大多数人附和权贵时,他敢于站起来反抗,努力传播儒家思想,倡导“汉法”的实施。
最终为汉蒙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许衡严格遵守自律原则,敢于反抗权贵的高尚道德,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他积极为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积极贡献的精神,更值得世人欣赏与赞扬。
许衡的品德言行,受到人们的高度推崇,因此后人誉他为“元朝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