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高丽(朝鲜半岛古国之一)后,试图迫使日本臣服,扬威海外。
1266年8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还命高丽派人充当向导。
高丽的向导将蒙古使臣带至巨济岛折回,未能到达日本。
1267年6月,忽必烈再次派黑的等人出使,严令高丽向导将使臣护送到日本。
高丽派其朝臣潘阜等人,代替蒙古使节传书,并在日本停留了五个月。
日本执政的镰仓幕府,拒绝接受元朝的国书,使其潘阜等人不得效果而返。
1268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黑的等人出使。
元朝使者到达对马岛(朝鲜海峡中部,属于日本长崎县),仍被日本方面拒之门外。
后来到了(1271—1272年),忽必烈两次派秘监赵良弼出使,均被扣留在日本太宰府,未能进入日本的京都。
由于日本一直拒绝朝贡,忽必烈决心使用武力。
早在1270年,忽必烈就下令在高丽屯田,储备攻打日本的粮响。
1274年3月,忽必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等人,率领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开始进攻日本。
后来,以忻都为都元帅、洪茶丘为副都元帅,设立了征东元帅府,增兵至25000人。
同年10月,元军从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攻占对马、一岐(一岐岛属日本长崎县的一岐市)两岛,又在肥前松浦县、筑前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登陆。
但在日军的坚决抵抗下,元军虽然小胜,却未能深入。
不久,由于台风摧毁了大部分战船,元军只好仓促撤退回国。
这一年,是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文永之战”。
这是第一次远征日本。
1275年2月,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等人,出使日本。
之后,又在高丽、江南等地大量制造战船,继续备战。
杜世忠等人到了日本,就被镰仓幕府处死。
但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传到元朝。
听闻这个消息,忽必烈火冒三丈,决心再次征讨日本。
1280年的下半年,元朝四处招兵买马,成立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主持征讨日本计划。
1281年正月,忽必烈兵分两路出师。
5月,征东行省右城忻都、洪茶丘、都元帅金方庆等人,率领蒙古、汉、高丽共4万人组成的东路军。
乘坐900艘战船,仍然从合浦出发,前往驾岛登陆。
元军在遭到日军顽强抵抗后,退到鹰岛,转而攻击对马、一岐、长门等地。
6月,由行省右丞相阿塔海、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张祷等人,带领新附军和强征而来的江南士兵,共10万人组成的江南军。
乘坐3500艘战船,从庆元(今宁波)起航,抵达日本平户岛(位于日本长崎县北松浦半岛西部)。
元朝的两军会合之后,主力屯驻鹰岛,偏师部队进屯平户岛,计划分数路进攻太宰府。
然而,元军统帅之间的不和,严重影响了军事行动。
受任命指挥征讨日本的范文虎是南宋降将,由于被诸将鄙视,无法部署全军。
高丽军统帅洪茶丘、金方庆之间,积怨已深,无法通力合作。
将帅不和,加上日军戒备森严,元军在鹰岛停留了一个月。
8月1日夜晚,台风袭击了元军战船停泊之地,大部战船被摧毁。
8月5日,范文虎、忻都等将领,丢下10多万大军,各乘坚固船只逃回国内。
留在日本的元军大多被日军歼灭,被俘人数二三万,只有五分之一逃回国内。
这一年,是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日本历史称这场战役为“弘安之战”。
就这样,元朝第二次远征日本,以惨败告终。
两次失败,并没有让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念头。
到了1283年初,他下令重组大军,修造战船,搜集粮草,引起江南百姓的强烈反抗,迫使他暂停造船。
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大造战船。
同年年底,江淮等漕米被征收,百万石粮食运往高丽合浦。
并且,命令禁军五卫、江南、高丽等军队,于次年春季出师、秋季聚集在合浦。
后来,由于一些大臣的反对,特别是要对安南用兵,忽必烈不得不于1286年正月,下诏罢征日本的命令。
此后,元朝虽然还有过“征讨日本”的议论和准备,结果均未能实现。
到了元朝末年,元朝和日本政府之间,一直处于僵局。
后来中日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民间贸易和僧侣之间的往来。
而对于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元朝采取了支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