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消灭大理国之后,对云南采取了军事的统治。
由于治理不力,造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各地起义不断,边境局势岌岌可危。
于是,忽必烈决定全面整顿这个地方。
云南问题一直是忽必烈的心腹之患,那里的人民经常起义,当地官员互相争斗。
有一天,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也在云南被部下毒死,所以他决定派一个有能力的人,前往治理云南,最后选定了赛典赤。
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心腹大臣赛典赤·赡思丁,任命他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全权负责治理动乱不断的云南地区。
临行的时候,元世祖语重心长地叮嘱赛典赤,说道:“云南,又称滇地,是我当年亲自率军攻取的地方。”
“近些年来,由于任命官员治理不当,导致云南动荡不安。”
“因此,朕想派一位诚实善良的官员,前去治理云南。”
“经过一番思考,认为没有比爱卿更合适的候选人了。”
“希望爱卿体贴朕的善意,莫要辜负朕的厚望。”
赛典赤上任后,根据云南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当然,这些改革也引起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不满。
因为赛典赤的一些措施,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便千里迢迢来到朝廷状告,说赛典赤的霸道专权行为。
忽必烈听了这些人的诉状之后,不但没有惩罚赛典赤,反而严厉斥责他们:“赛典赤是跟随我多年的老臣,朕深知他有一颗忧国爱民之心。”
“你们这些人敢诬告国家大臣,该当何罪?”
必烈立即下令将告状之人押回云南,交给赛典赤全权处置。
赛典赤见到这些人后,不仅没有惩罚他们,反而命人卸下他们的刑具,柔声地说道:“你们不知道皇上给了我方便行事的权利,而状告我的专权。”
“俗话说不知者不怪,我并没有打算治你们的罪。”
“那么,你们现在能为我效力,全心全意地赎罪吗?”
这些人以为自己被押送回来,肯定会受到赛典赤的惩罚,定是死罪难逃,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宽大的处理,个个喜出望外。
他们连忙向赛典赤磕头说:“我等有眼无珠,罪该万死。”
“平章大人不仅不处死咱们,还让我们继续做官为国效力,我们一定以死相报。”
对于不肯归顺元朝的少数民族,赛典赤经常都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说他们归降。
有一次,云南红河地区的萝般甸土司背叛了朝廷。
赛典赤派人说服他无效,只好带领军队进行围剿。
在进军的路上,赛典赤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将士们纷纷劝他:“我军自从蒙古草原起兵以来,几十年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势头威震四海。”
“区区一个土司竟然敢违抗王命,简直不知死活,螳螂当车。”
“我军到达的那一天,定能旗开得胜,平章大人担心什么?”
赛典赤心情沉重地对下属说:“与土司交战,虽然我军可以战胜。”
“但一旦战争的序幕拉开,必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打仗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我一方面担心有些将士会死在战场上。”
“另一方面,则担心将士们会趁机烧杀抢掠,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赛典赤率军来到萝般甸城后,立即派使者前去招降。
萝般甸土司见元军兵力雄厚,决定采取缓兵之计,于是派人回复赛典赤说:“我等必然谨遵平章大人的号令,还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安排相关事宜。”
然而,赛典赤率领大军在萝般甸城下,等了好多天,但仍然没有见到萝般甸土司带领百姓投降。
将士们纷纷请求赛典赤下令进攻,但赛典赤不同意,说他想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去考虑。
军中有一个万户将领,终于忍不住带兵攻城。
赛典赤听到这件事后,勃然大怒,立即传令鸣金收兵,并叫来擅自发兵的万户。
赛典赤责问道:“皇上命我守卫云南,是来安抚百姓的,不是来大肆杀戮。”
“你骁勇善战,按道理来说,理应得到嘉奖。”
“但是,你没有得到统帅的命令,而是擅自发兵,按照军法当斩首。”
说完,赛典赤下令将这名万户绑到刑场上斩首。
见到这一幕,诸位将领大吃一惊,纷纷向赛典赤磕头求情。
赛典赤犹豫了一会儿,便说道:“我也知道临阵斩将是军中大忌。”
“既然那么多将领向我求情,就暂时留下这名万户的头颅,以观后效。”
“大家以后一定谨遵号令,否则严惩不贷。”
第二天,萝般甸土司听说了这件事,不禁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平章大人这么宽厚善良,我若再抗命不从,便是天理不容。”
于是,萝般甸土司立刻率领民众出城归降。
从此,赛典赤的宽厚仁慈在云南各地传播开来,许多部落的首领,纷纷前来归附。
按照惯例,这些首领拜见上司官员,均要献出一些礼品。
赛典赤对他们献出的金银财宝,分毫不取,一律分发给自己的部下和穷苦百姓。
就这样,赛典赤“以理服人,以仁待人”,陆续得到了云南各地民众的拥戴。
自从赛典赤上任以来,深入下层,接近群众,调查访问,体察民情,制定符合云南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并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上治理云南。
由于在长期的战争之中,云南各族人民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徭役,生活疾苦,社会秩序混乱,百姓无法安居乐业。
因此,赛典赤在接近群众,察访民情的过程当中。
很是了解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精神面貌,听取各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意见。
首先,以生产为基础,解决各族人民的生活问题,稳定社会秩序,最终达到巩固元朝统治云南的目的。
那么,赛典赤治理云南六年,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呢?
第一:改置令长,整顿机构。
赛典赤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吏,不可能非常清楚了解当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互相关系。
但客观地说,他实施的改革,确实使上层建筑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改置令长,整顿机构,选拔人才充当重要职责,解决了朝廷与行省之间的关系问题,明确了朝廷只是监督省府的机构,而省府是执行中央命令的权力机构。
因此,权力集中,政出一门,有利于改革措施的推行。
他还把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纳入中书省管辖之内,加强了行省的权力,消除了大理分离主义的残余势力,将云南完全纳入元朝的统治范围。
可以说,这一条改革措施,是赛典赤治理云南取得显著成效的保障。
第二:安抚内外,宽以待人。
在《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记载中,赛典赤不怀私仇,宽以待人。
诸部族的归附,结束了“夷蛮”的割据局面,全镜停止了战争,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
这为赛典赤的改革,奠定了有利的经济基础。
第三:招抚流亡,赈灾救济。
赛典赤经过调查和访问,针对当时民不聊生的状况,采取了招抚流亡、赈灾救济的措施,稳定人心和社会秩序。
他关心百姓的疾苦,仅仅一个举措,胜过万卷空谈。
所以人们一直怀念赛典赤,因为他的改革对百姓有益。
第四:奖农薄税,设仓备荒。
赛典赤治理云南,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他抓住了关键地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了“民以食为先”这个重大问题。
为了恢复和发展战争中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奖农薄税是调动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由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现了“吏治民安,五谷茂盛”,因此天下称赞“滇南”的兴旺稳定。
第五:兴建水利,治理河川。
大理国末期,段氏的势力较弱,无法东顾。
又因为战争频繁,滇池水利失修,水旱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所以他对滇池周围的水利,进行了一些整治。
第六:屯田垦荒,安业力农。
在当时战乱不已,田园荒废的情况下,实施屯田垦荒是加快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由于军民屯田政策的实施,大量荒芜肥沃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粮食产量增加,“使百姓安业力农”,促进了整个云南农业经济的发展。
赛典赤在云南治理了六年,社会也逐渐稳定下来,这里的老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1279年,赛典赤在昆明病逝。
赛典赤去世的时候,当地的百姓嚎啕大哭,伤心欲绝。
之后,他被埋在他所主持修建的松华坝旁。
后来,又在昆明五里多的地方,建有他的纪念冢。
到目前为止,还经常有人前去缅怀纪念。
而且赛典赤的功绩,一直受到云南人民的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