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7月17日在庐山谈话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宣言,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过曲折的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初是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的。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林育英、杨尚昆、王稼祥、彭德怀、郭洪涛等十余人。
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2月25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形势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该怎么办的问题。
因此,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党内主要危险是"左"倾关门主义。
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决议》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这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毛泽东在报告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利用地主买办营垒内部矛盾的可能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分裂的。”
总之,“把这个阶级关系问题总起来说,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一个基本的变化上面,变化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
因此,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要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精神,于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1936年春,为了加强党对白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派刘少奇任中共北方局书记。
为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使群众了解党的主张,刘少奇同志先后发表了《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中共中央北方局为抗日救国宣言》等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党在白区的工作方针,强调要长期深入群众,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广泛的团结和争取群众,积蓄和保存自己的力量,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北方局党组织利用公开、半公开刊物和左派刊物发表文章,出版小册子等,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在北方局的组织和领导下,成立了由工人、农民、学生、知识阶层、工商业者及妇女参加的华北各县救国联合会、学生救国会等抗日救国组织。
这些组织深入到工厂、农村,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组织群众进行抵制日货,举行示威、请愿、罢工、罢课等形式的救国运动。
在南方,中共中央派冯雪峰、潘汉年到上海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正式成立并发表宣言,提出了根本改变目前外交政策,停止一切内战,迅速建立起民族统一战线,保障集会、结社、出版绝对自由、释放政治犯等八项要求.。1936年1月28日成立了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
2月23日,上海国难教育社建立。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做争取工作。根据中国实际存在地方武装割据的特点,争取地方军阀势力走上抗日道路,不仅会壮大抗日力量,而且对促进蒋中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也有重大作用。
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共积极开展了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争取工作。
1936年6月1日,国民党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不满蒋中正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发动了“两广事变”,将所属军队改称为“抗日救国军”,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出兵湖南,同南京政府形成对峙之势。
中共中央积极支持了这一事变。6月12日,中共中央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布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宣言》,称赞他们“高举抗日义旗,出师北上”的举动,表示“愿意同两广当局缔结抗日联盟共同奋斗”。
1936年5月,毛泽东亲笔写信给阎锡山,陈述红军的抗日诚意,表示愿意联合一致,共同抗日。
同时,中共中央委托“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负责人、阎锡山中学的老师朱蕴山入晋会见阎锡山,劝其走联共抗日的道路,并通过张学良、杨虎城敦促阎早下决心。
阎锡山虽然没有对联共明确表态,但表示愿意抗日,并取消了一些抗日救国的限制。
7月,日军进犯绥东,威胁山西。阎锡山权衡利弊,为保全自己在山西的统治,确定了“联共拥蒋”“守土抗战”的方针。
中共中央相继派南汉宸、彭雪枫、周小舟等与阎锡山磋商联合抗日事宜,并在太原设立秘密联络站。
中共北方局选派了大批优秀干部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到山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