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指挥全国反弹道导弹防御网的总指挥中心,位于激光部队作战指挥中心斜下方30公尺的更深层地下。
严一森上将正在那里坐镇指挥。
郝力鲁和激光部队司令也都在那里。
全国防御指挥中心下辖两个分指挥中心,一是陶亦明现在身处的激光防御指挥中心;另一个是反导导弹防御系统指挥中心。那里有负责导弹方式防御网点的第二炮兵副司令值班指挥。
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十余道闪亮的线条迅速地延长、伸展。
屏幕下方,由计算机分类,根据发射时间、顺序,给出各枚已经进入被监测范围导弹的具体数据。
数据在迅速变化中。
闪动的阿拉伯数字集众,似群兽狰狞之眼,令人心悸。
日本导弹迅即加速、爬升。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指挥大厅内所有电子计算机明显地进入了高负荷运转。
尽管都装置有高效能减音设备,仍然不可遏止地发出令人气闷的嗡嗡声,和刺痛人们耳膜的噼噼啪啪声。
另一屏幕上,整整齐齐的数字和符号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队列方阵,标示着所有对重点防御目标实施保护的激光炮系统,均已收到有关信息。
只要运转正常,现有参与防御的激光炮群将能够发挥其最大战斗力。
而能否和导弹防御网一起,有效地阻遏、击碎日本人的这一波核攻击浪潮,将在数小时内见分晓。
实际上,陶亦明提出,并被批准实施的调整方案重点在于弥补漏洞,以现有的激光防卫装备做更有价值的重点防卫。
相较导弹、火箭炮群等等而言,激光炮在半球状范围内的转移攻击目标的灵活性,具有明显的优势。
严一森代表最高统帅部,批准陶亦明的计划并下达命令实施时,说:“日本人不傻,我想他们不会循规蹈矩地往我们的防御火力网上撞的。应当估计到,即将到来的新的战斗,必将极为艰苦。我们会遇到现在还意想不到的困难。”
既然我们能够在实施核攻击时,采用一些新战术,日本人为什么就不能?陶亦明一直这样考虑。
当这种想法得到证实时,包括他自己在内,每一个人都同样感到了震惊。
全国反弹道导弹防御网总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导弹部队和激光部队,对来袭的日本导弹实施拦截。
依照演练过多次的指挥组合方案,两支部队的有关系统顺利地将第一枚来袭导弹置于自己的火力控制范围之内,套进了瞄准图。
然后是第二枚、第三枚、第四枚------日本导弹陆续地进入了中国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监测范围。分布各地的防御火力逐一交叉瞄准盯住了它们。
庞大复杂的系统有效地自动运转着,除非人为中断或干扰,很短时间里,迎击导弹将自动发射,与隐蔽的远距离激光炮火力同时命中第一枚来袭导弹。
高效能的信息网络在同一时间内,将集中到总指挥中心的信息送到规定的终端。
眼见两条不同色彩的亮线从两个方向由下而上,像猎人手中急速伸出的锋利钢叉,准确地叉住了弹射而来的毒蛇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