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各处指挥员名单。”屏幕右侧,一串头像冉冉升起,连续不断,好像电影结束时出现的人物形象演员表。
对这些战友,陶亦明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这是一批优秀的基层指挥员。有的人聪明机敏,头脑灵活;有的人稳重沉着,指挥果断。
他们之中不少人,也许并不如自己这样精通电脑和激光技术,可以在两条战线上战斗。但若论起他们的专职特长——激光炮攻防技战术运用,以及多变的战场情况处理能力,对他们自己指挥使用的激光武器的熟悉了解程度,陶亦明自叹弗如。
全国反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激光部队的任务分量随着高强激光技术的完善提高而逐步加大,至此时仍在快速增加。
可惜时不与人,陶亦明想,不然的话,再过个数年,激光炮防御网的威力当可覆盖绝大部分大好河山。
现在力量不够,只能采用参与协助防御形式。
193处。并非指这193处皆有激光炮阵地,而是指激光部队保护范围涵盖有193处重要设施,包括那些肯定将是敌人攻击首选的目标、区域。
就整个激光部队来看,人数最多的部分是激光保卫部队。
保卫部队的装备,以短程激光炮群为主。任务是与其他防空部队一起,构建火力网,抵御敌飞机、导弹、智识炮弹、炸弹的常规性攻击。
而那些威力巨大的激光炮的数量是有限的。
它们都设置在地理气候条件均可容其发挥最大战斗力的要点上。
它们如同分布盘踞的眼镜王蛇,微微仰首,蓄势待发,轻易不言出击,只求一击必中。
数月来,激光部队已在华北、台湾保卫战中显出了以守为主、攻守兼备的特长。
而在不久前,激光部队和组成全国防御体系的其它导弹、火箭、高炮部队一样,尽力而为有所表现,但对低空而来,攻击沿海目标的日本携核导弹则同样显得措手不及,防卫乏力。
战争一起,尤其是核战一起,沿海重点城市便难免遭攻击甚至被摧毁的命运。中国军政决策层的这种认识形成于几十年前。
到了21世纪30年代初的今天,中国整体防御威力圈的突出打击点已可到达远洋,这种认识仍然未有改变。
深远的内地,将是在与任何强大外敌作战时,最具潜力,同时也相对更加容易抵挡敌人的攻击的区域。而在后发制人时,深层强健的肌肉中,更可爆发出置敌于死地的毁灭性力量。
基于此认识,许多重要战略性设施,建设在中国的深层腹地,或深处地下,或散布山间。
中国国防部现代战争研究中心于五年前提出了一份秘密报告。
报告以数据和可能发生的情况相结合,指出:沿海重要目标在国土防卫方面,在出击性御敌和对来犯之敌的攻击威慑力等综合指数平均为1的话,内地的重要目标则平均为0.15。而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指数总评估则表示出:内地重要目标以9倍于沿海目标的平均指数占优。
陶亦明在来路上,接到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李良平上将的电话。
李良平上将向他交待了最高统帅部调动命令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