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是由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最终定型是他的孙子。
四大汗国是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分裂后,建立起来的几个主要汗国。
由于蒙古实行幼子继承制,所以中国元朝帝国为大汗区。
此外,还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服从大汗主权,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后来的“联邦”,类似于这种情况。
第一:钦察汗国。
它是元朝西北宗藩国,又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
也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主要辖区为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至高加索山地区。
1236年—1240年,术赤的第二个儿子拔都,征服了乌拉尔河以西的伏尔加河流域的钦察、不里阿耳等部族,并征服了斡罗思,迫使斡罗思各个公国称藩纳贡。
1243年,拔都西征回伏尔加河,东起也儿的石河,西至斡罗思,南至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至北极圈附近辽阔的钦察汗国。
其中,包括罗斯公国(罗斯公国是俄罗斯国家的雏形)在内的东欧公国,均享有宗主权。
第二:察合台汗国。
它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主要辖区在天山一带。
1314年,原本让位给哥哥也先不花的察合台汗怯伯复位,将国都从阿力麻里迁至撒马尔罕(遗址在新疆伊犁霍城县)。
并在河中地区,倡导农业,实施改革,而也先不花则坚持游牧传统。
就这样,汗国开始分裂为东部和西部。
东部地区则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
西部地区则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着河中地区。
今天的新疆及其周边大部分地区,便是在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下,
也先不花为东部汗,怯伯为西部汗。
他们二人死后,亚洲中部的蒙古贵族各部各自为政,互相攻杀。
1348年,统治天山南路的杜格拉特部的权臣布拉吉,找到了一位18岁的贵族秃黑鲁帖木儿,宣布他是也先不花的儿子,并在阿克苏(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和塔里木河上游)。
历史上,又将秃黑鲁帖木儿统治的地区,称之为东察合台汗国。
秃黑鲁帖木儿是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大汗。
他强制的手段迫使天山以北的16万蒙古人,改信奉伊斯兰教。
1363年,秃黑鲁帖木儿去世,东察合台汗国发生内乱。
布拉吉的弟弟卡玛鲁丁夺取了政权,杀死了秃黑鲁帖木儿的子女及其家属18人。
1389年,幸存下来的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黑的儿火者即汗位,建都别失八里(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
1418年,黑的火儿者的孙子歪思汗,又将国都迁到亦力把里(今伊宁市)。
因此,东察合台汗国也被称为“别失八里国”和“亦力把里国”。
东察合台汗国建立于1348年,历经八代、十五代汗王政权,至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消灭,一共建国166年。
而就在秃黑鲁帖木儿死后不久,西察合台汗国就被他的将军铁木尔夺取了国家政权。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最初领土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路、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
最初建都阿力麻里。
察合台派系的后人笃哇与窝阔台派系的后人海都,共同联手,多次与元朝皇帝军队作战,最终元世祖一代未断。
到了1303年,海都子罕八儿归服于元朝。
第三: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建都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
1229年,窝阔台继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儿子贵由。
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以窝阔台派系诸后王与之对抗,将封地进行分割,分授予诸王,以去其势力。
窝阔台的儿子合丹领地,则为别失八里;灭里的领地,则是额尔齐斯河之地。
窝阔台的孙子脱脱,领地则是叶密立;海都的领地,则为海押立(今伊犁西)。
1264年,忽必烈称帝后,海都自以太宗的嫡孙不得立,十分不满。
他便先后与阿里不哥、乃颜、笃哇联合,争夺帝位。
1301年,海都兵败逃亡,最终死去,其汗国逐渐衰落。
1310 年,海都的儿子察八儿被察合台系王怯伯打败,部分归属钦察汗国,部分并入元朝。
第四:伊儿汗国。
又称伊尔汗国或伊利汗国,东至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至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的大国。
这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在西征后建立的汗国。
它不仅是欧亚文化的聚集地,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民族成分复杂,主要讲波斯语和阿拉伯语。
大多数人奉信伊斯兰教,有些人崇信基督教。
伊儿汗国,建都于帖必力思。
国内农业发达,商业和手工业也十分繁荣,并且一直与元朝关系密切。
伊儿汗国直接统治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中亚的土库曼斯坦。
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赫拉特王国,是伊儿汗国的属国。
小亚的罗姆素丹国,名义也是伊儿汗国的属国,实际上是由伊儿汗国派官员管理。
旭烈兀去世后,他的儿子阿八哈继袭汗位,政权进一步巩固。
1270年,他率军击退了察合台汗八刺对呼罗珊的进攻。
总的来说,大蒙古时期的四大汗国在当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四个汗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它对大蒙古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