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谢枋得绝食殉国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260字 发布时间:2023-07-28

在南宋军民抗元的浪潮中,即使朝廷已经兵败如山倒,皇室被俘。


但有一些读书人仍然报效祖国,宁愿死也不愿投降,谢枋得就是其中之一。


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南宋信州戈阳人(今江西上饶市戈阳县)。


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文学家和诗人,诗豪迈而独特,自成一家。


他的伯父谢征明死于抗元战争,其父亲谢应琇因忤逆贵官被冤枉至死。


因此,他从小由母亲桂氏教养,聪明好学,每次看书,五行一起看下来,过目一看,竟然终身不忘。


《宋史列传》这样描述谢枋得:“为人豪爽,每读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


“性好直言不讳,一旦与人谈论古今治乱国家之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1256年,30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入进士,并名列前茅,正当前程似锦、实现抱负的时候。


但是,由于在宫廷考试期间,他攻击了当代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斥责他们选拔人才的时候,不重视人才和学识,只重视门第。


结果,他被屈居排在二甲第一名。


见这些奸臣如此狼狈为奸,谢枋得愤然抛弃功名,返回家乡。


第二年,再次参加考试,高中进士,担任建宁府教授,后来在兵部担任职务。


1258年,蒙古大军大举南下,谢枋得招募1万名兵马,在湖北与蒙军作战,跟贾似道闹了矛盾。


贾似道派人去“求和”,还谎报胜利,至使朝廷上下一片欢天喜地。


谢枋得看不惯贾似道的为人,便以“兵必至,国必死”为题,痛斥贾似道误国殃民,结果遭到弹劾,又被贬谪。


官场不如意,但谢枋得依然心怀国家、社稷,并没有忘记与蒙古抗战到底的信念。


辞官回家期间,谢枋得教育子弟,传播理学,宣传家国情怀,立誓要保家卫国。


1273年,吕文焕投降,襄阳沦陷,元军一路横扫。


这时,谢枋得再次出山,招募兵马,在江西抗击蒙古。


吕师夔是吕文焕的侄子,骁勇善战,已经投降元朝。


谢枋得和吕师夔是好朋友,不知道他已经投降,还上奏朝廷,以全家人性命担保,说吕师夔不会叛变。


结果在九江城下,伯颜大军杀来,吕师夔主动迎接,城池陷落。


为了讨好伯颜,吕师夔送来两名宋朝宗室女子,反而被伯颜斥责了一顿:“我是来平定天下,不是来享受。你不要再来这套。”


虽说伯颜消灭了南宋,但他为人还是不错,勤俭节约,不贪财好色。


吕师夔这回失算了,没能讨好主帅也就罢了,还被骂了一顿,真是颜面扫地呀!


为了打消疑虑,吕师夔亲自率军攻打谢枋得的信州。


谢枋得不知道吕师夔已经叛变,以为他是来帮助自己,就出来大喊道:“我兄弟在此,都是自己人。”


吕师夔没有回应,直接率军冲杀,用密集的箭雨“回复”朋友。


由于谢枋得毫无防备,战败溃逃,信州失守,元军乘势攻略江西各地。


1276年,元军抵达临安城下,谢枋得再次招募兵马,跟老朋友留梦炎联手,打算与元军死磕到底。


谁知道,留梦炎已经投降,谢枋得只好孤军奋战,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还是战败了。


在这场战斗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个婢女自杀。


谢枋得的两兄弟和三侄子,均被元军迫害致死。


因为无力回天,南宋最终走上了灭亡之路。


谢枋得悲愤欲绝,日日夜夜为祖国痛哭。


得知文天祥、张世杰在南方拥护幼帝登基,他再次招募兵马,对民众晓以大义,获得了数万人马。


不幸的是,大势已去,谢枋得兵败江东,逃入山林避难。


在福建贫山野岭,谢枋得每天穿着草鞋、采摘野果、野菜充饥,躲避搜索。


后来,他隐姓埋名,做点小生意,赡养90多岁的老母亲。


隐居期间,谢枋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包括著名的《叠山集》。


这首诗词中,他抒发了对国破家亡之恨,表达了收复国土、恢复宋朝江山的强烈愿望。


1279年,崖山海战,10万军民投海殉国,南宋彻底灭亡。


此时,忽必烈为了笼络汉族士大夫,下令广寻人才,特别关注隐居山林的南宋老臣。


忽必烈五次颁布诏书,让使者送给谢枋得,并建议他归顺元朝廷。


谢枋得说:“人终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若逼我降元,我必然慷慨赴死,以此明志。”


然而,谢枋得的名气很大,忽必烈没有“放弃”,所以派福建参政魏天佑去劝降。


魏天佑直言不讳地说:“你的朋友吕师夔、赵孟和留梦炎都在元朝任职,你为什么就不出来做官呢?”


谢枋得从容地说:“读孔孟之书,理应践行圣人之道,怎样能服侍异族君王,充当二臣呢?”


魏天佑:“圣人之道,将领守卫疆土,城破人亡。”


“信州陷落,你是守将,为什么不自尽呢?”


谢枋得回答道:“家里还有九十多岁的老母亲,理应孝顺。”


“君不见,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晚死也不影响名节。”


魏天佑无可奈何,只好将谢枋得押送到大都,让忽必烈劝降。


在押往大都的途中,谢枋得开始绝食,打算以死报国。


绝食一段时间,瘦骨如柴,奄奄一息。


但他在绝食20多天后,仍然未死,所以他改变了主意,每天只吃少量蔬菜来维持生命,想等见到被元军俘虏的写太后和宋恭帝之后再死。


1289年,谢枋得到了大都,75岁的忽必烈亲自劝他投降,但没有效果。


忽必烈又让留梦炎和赵孟前来劝说,希望谢枋得能“回心转意”。


谢枋得痛斥留梦炎说:“你为什么要阻止元皇帝释放文天祥,为什么要背信弃义,愧对孔孟之的教育与先帝的栽培?”


留梦炎无言以对,作为元朝的礼部尚书,他将谢枋得安置在悯忠寺。


从那时起,谢枋得拒绝进食,奄奄一息,身体非常虚弱。


也许是出于愧疚,留梦炎亲自给谢枋得熬药、煮粥,并送到悯忠寺,希望老朋友能给个面子答应投降。


谢枋得愤怒地将食物和药扔在地上,坚决不吃任何东西。


在悯忠寺中,有一块“曹娥碑”。


谢枋得看到碑文,悲从中来。


他感慨地说:“曹娥一介女流,还知道“孝道”,我堂堂一个七尺男儿,岂能会没有节气呢?”


五天后,64岁的谢枋得最终因绝食而亡,以死殉国。


可以说,谢枋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首壮丽的爱国诗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