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当中,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最为出色。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他与正妻唆鲁禾帖尼育有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个儿子。
拖雷少年就跟着父亲东征西讨,像他的三个哥哥一样英勇善战。
成年之后,他四处征伐,为蒙古帝国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
成吉思汗一直把自己的四个儿子,看成是帝国的四根顶梁柱,让他们负责管理不同的事宜。
术赤只管狩猎,察合台掌管法令,窝阔台主持朝政,拖雷则统领军队。
1219年,拖雷跟随父亲西征。
父子俩带领主力部队直逼不花剌城,并将其一举攻克。
有一次,成吉思汗攻打塔里寒寨(今阿富汗木尔加布河上游之北)的时候,塔里寒的军民顽强抵抗,使蒙古大军进攻七个月都无法攻下。
拖雷受命回师与成吉思汗一起围攻,这才拿下了这座城市,并将这座城池的军民全部坑杀。
还有一次,一支蒙古小队在马鲁城下被歼灭。
1221年春天,拖雷知道后,指挥7万大军围攻马鲁。
自知不敌,马鲁守军将领准备出城投降。
拖雷先谎称不杀他,等蒙古军队进城后,杀死了城里所有军民和降兵,只留下400多个工匠。
这场大屠杀,死亡人数高达70万,马鲁城也变成了一片废墟。
因此,拖雷无疑是成吉思汗四子中最受宠爱的。
蒙古人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最小的儿子继袭父业。
所以,拖雷受封于蒙古。
西征开始之前,成吉思汗在考虑汗位继承人的时候,认为窝阔台宅宅心仁厚,长于人际交往,更适合处理朝政,因此决定将来由窝阔台继承汗位。
成吉思汗死后,根据封建帝制传统,他选择的窝阔台应立即继承汗位。
然而此时,蒙古尚未进入封建社会,其库里勒台制(部落议事会议制度),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之前成吉思汗有遗言说,指定窝阔台继承汗位。
但是窝阔台想登基为汗,还要等待库里勒台的最终决定。
后来,由于库里勒台的意见不同,有的人支持拖雷,又有的人支持窝阔台,导致汗位空缺了两年。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拖雷摄政。
他也由此掌管了当时蒙古帝国的军和政大权,成为当时蒙古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1229年,为了选择新的大汗,库里勒台再次召开了大会。
这一次会议,有些人依然墨守成规,认为应该支持小儿子拖雷即位,不遵守成吉思汗的遗命,这使得大会上不断争吵。
这时,术赤已死,窝阔台得到了察合台的支持。
相比之下,拖雷势弱,最终被迫拥立他的哥哥窝阔台为大汗。
窝阔台成为大汗后,拖雷继续四处征伐,对蒙古帝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有人说:“拖雷之功,著在社稷”。
由窝阔台而不是拖雷接任成吉思汗的汗位,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个明智选择。
窝阔台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沉着冷静的性格。
尽管他没有继承父亲出色的军事才能,但他仍然是治国的理想人选。
随着蒙古领土的扩张,一向以放牧为生的蒙古人,越来越需要懂得治理天下的人才。
当初成吉思汗还活着的时候,就寻到了一个叫耶律楚材的人才。
耶律楚材是一个精通汉族文化的契丹人。
因为他喜欢留着漂亮的长胡子,成吉思汗称他为“吾图撒合里”,蒙古语意思是“长胡子”。
蒙古大军里有一个擅长制造弓箭的人,名叫做常八斤。
有一天,他很不服气地说:“国家最需要的是士兵和武器,像耶律楚材这样的书生,又有什么用呢?”
耶律楚材笑着回答说:“造弓需要像你这样的“弓匠”,治理天下难道就不需要像我这样的“治天下匠”吗?
窝阔台继位后,继续重用耶律楚材,让他大刀阔斧地采取新措施。
原本蒙古国没有严格的君臣之别。
有一次,耶律楚材对察合台说:“虽然你是国王的哥哥,但从地位上来说,你是臣子,应该向国王跪拜。”
“只要你带头下拜,没有人敢不拜大王。”
从那以后,蒙古开始实行面君之礼。
蒙古只有统领军队的长官,没有政治事务的长官,占领的城镇也不派人管理。
知道这些情况,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提出说:“每个城镇都应该设立管理百姓的官吏,然后设立总管军队的官员,让他们相互制约,以免独断专行。”
窝阔台很是佩服耶律楚材的管理才能,不仅采纳了他的提议,还提拔他当中书令。
蒙古大军每次攻打一个城镇,如果对方负隅顽抗,等到攻占之后,城里无论是男女老少,除了工匠外,几乎全部杀掉。
漂亮的女人和儿童,则沦为奴隶。
这种残酷的屠城政策,遭到奴役百姓的强烈抵制。
大将军速不台带领军队攻打金朝都城汴京的时候,由于久攻不下,使其蒙古大军损失惨重。
速不台愤怒地向窝阔台报告说:“等我攻下汴京后,一定要杀光全城的百姓,鸡犬不留!”
耶律楚材一听这件事情,劝阻窝阔台说:“我们的将士在外面打了几十年仗,无非想要得到土地和财物。”
“如果没有人来耕种土地,那要土地有什么用呢?”
窝阔台听了耶律楚材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耶律楚材接着说:“汴京有很多富人和熟练的工匠,如果把他们都杀掉,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我们正在攻打金国,需要一笔资金作为军需。”
“如果咱们设定地方税、商业税、加上其他收入,每年所得就足以供应军需。”
窝阔台捋着自己的胡子,嘿嘿一笑,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就赶紧派人传令给速不台说:“除了金朝皇族以外,其他人均不能杀害!”
当时,有147万人口居住在汴京城。
耶律楚材的几句话不仅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而且从那以后,蒙古大军也逐渐减少了屠城的恶行。
窝阔台主政期间,非常相信和重用耶律楚材料。
他接受了耶律楚材“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的建议,在中原还和北方地区,实施了新政。
第一:改革官制。
窝阔台在不断吸收周边优秀政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改革汗廷和地方官制。
他于1230年成立了课税机构,使赋税越来越制度化。
1231年,他设立了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改变了蒙古帝国长期以来的军政合一制度。
正是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蒙古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汉化,即是封建化改革。
第二:制定《大札撒》,并赋予其权威地位。
《大札撒》的制定,使全国有法可依,保障了国家统治秩序。
第三:建立驿站制度。
扩大版图使驿路和驿站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窝阔台确立了驿站制度。
在思想上,窝阔台开始重视儒家思想的研究,大封孔子的后代,修建孔庙,极力传播儒家思想。
到了1237年,窝阔台接受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兴办国学,建立了自己的科举制度。
此外,他还在燕京设立了经籍所,编辑印发布经史,以传播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窝阔台的一系列措施,对蒙古帝国的封建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执政期间,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霸业,南征北战,大肆扩张地图。
在个人方面,他宽容大方,和蔼可亲。
在政治方面,他听从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实施了“汉法制度,以儒治国”。
使其将蒙古帝国过度为一个封建王朝,大大地加快了帝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因此,窝阔台也算得上是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