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秦帆向卜小云做了科普:
首先,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以地球为例,它有太阳给它提供稳定的光和热。与此同时,它处在一个安全的行星际空间里——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另外,需要有严苛的自身条件: 一是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二是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这是生命的必需条件;三是水,结晶水汽化形成原始的大洋;四是地球环境有足够长的稳定时间,原因正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太阳在漫长的时间里相当稳定。
满足以上条件才可能产生生命。但这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并不是满足上述条件的星球就可以产生生命,但是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星球几乎不会存在生命。所以,有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是宇宙的奇迹,至少是太阳系的奇迹。
卜小云不服,她认为不应该以地球生物来定义生命。地球的碳基生命确实是脆弱的,需要满足苛刻的条件,但不排除宇宙里有我们没有认知的生命形态,例如很多科幻小说里描述的硅基生命,甚至大家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灵魂、幽灵、神仙,也可能是另一种生命形态。
关于生命的争论是人类最无穷无尽的话题。除了地球,宇宙里还有没有生命?生命到底应该怎么定义?在宇宙宏观层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人类从哪里来,将会走向哪里?这些都是人类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没有答案的问题。
秦帆只好打住,结束与卜小云的争论,他亟需回到现实的问题——能不能大量获取六号喷射口的“海水”,量产食盐。
依靠勘探机器人采样的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就算把所有的勘探机器人派出去,一天也就只能提取那么一点点食盐,而且必须保证所有的机器人不出意外。
这不能难倒秦帆,要大量开采“海水”,只需要借鉴开采石油的方法即可,即在慧核上钻出一口井,然后用输油管接出来。钻井可以由勘探机器人来做,只是需要的时间会很长。至于输油管,他已经想好了,可以用宇宙动力公司烧毁的登陆舱的制冷管改造而成。
最大的问题是用什么来装抽出来的“海水”。秦帆找遍了所有的人造物件,都没有那么大的容量。
卜小云留意到他的苦恼,问:“怎么了?遇到问题了吗?”
“是这样的,打算在六号喷射口打一口井取‘海水’,但实在找不到那么大的容量,可以用来放‘海水’。”秦帆说,“你想想那么多的‘海水’,放哪里呢?运过来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那不在旁边挖一个水池就可以了。”卜小云随口说。
秦帆迟钝了一下,“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不就是在旁边挖一个水池就解决了……不对,不对,应该是挖两个,一个用来放‘海水’,一个用来晒‘海水’,把‘海水’晒成粉就可以运回来了。卜小云,你太棒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
“就这个……太棒了。”卜小云惊掉了下巴,没想到自己随口一说,竟然解决了秦帆绞尽脑汁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不就是人民群众的土办法吗?只能怪大工程师没有接地气,只想着用工业科技手段解决问题。
解决了钻井、油管和存储问题,那就立马动手干活。秦帆说干就干,马上派出两个勘探机器人到六号喷射口负责钻井,又将烧毁的登陆舱所有能用的管道都拆卸下来。
接下来,则是苦力活——挖掘两个大水池。哈雷彗星上并没有自动挖掘机械,只能靠双手人工挖掘。秦帆在六号喷射口附近选了一块平整的土地开始挖掘。
他先用电锯在慧面上圈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用冰镐一点点将长方形里的冰块敲碎,掏出来。整整花了两个半天时间,才挖了一个面积不到二十立方米的水池。
这么大点的水池远远不够,但却让秦帆累得直不起腰来。在地球上,这种苦力活早就被自动化机械所代替。他一个工程师,更没有干过。但是,不管怎么累怎么苦,他都坚持自己一个人干,不让卜小云动手。
连续花了半个月,秦帆才挖好一个一百立方米的大水池和一个二十立方米的小水池。他打算用大水池来装“海水”,小水池用来晒“海水”。小水池紧挨着大水池,方便把大水池的水汲取到小水池里晒。
与此同时,勘探机器人成功在六号喷射口打出了一口井。“海水”从井口喷射而出,像高压水枪一样直冲云霄,两个负责打井的勘探机器人都被冲倒。
在秦帆的遥控下,两个勘探机器人马上站起来安全撤离。不仅如此,陷入大裂谷的勘探机器人在其他机器人的辅助下也成功脱离险境。可惜的是,第一个进入大裂谷的勘探机器人始终找不到踪迹,也收不到定位信号。秦帆猜测它可能已经掉入了慧核,在高温高压下化成了液体。虽然只是痛失一个勘探机器人,秦帆心里也不好受。
又用了半个月,秦帆在井与大水池之间建起了一条输水管道。依靠井里“海水”的自身压力,就可以将“海水”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水池。
“海水”的压力非常大,不到一个小时就将大水池装满了“海水”。为了不浪费“海水”,秦帆在管道上安装了阀门。在大水池装满“海水”后,阀门会自动关闭。
随后,水压渐渐平稳下来,每天大概需要三个小时才能装满大水池。到后来,水压越来越小,出水量也越来越少,几乎要用一整天才能将大水池装满。
这一点与在地球上开采石油非常类似,油田在开采初期可以单靠地层自然的压力采油,但只能采出总储量的5%左右。往后必须依靠技术手段,才能把采出率提高到50%以上。
在每次装满大水池后,秦帆再将“海水”从大水池少量放入小水池里。大概一天的时间,小水池的“海水”就被晒干,留下一层薄薄的白色结晶物。
为了加快“海水”晒干过程,秦帆又大干了十天苦力活,把小水池的数量扩大到四个。这样一来,一次晒干就可以产出彗星车一翻斗的白色结晶物。
白色结晶物被彗星车源源不断地运往飞船实验室,生产出可食用的食盐储存起来。
有了盐,食物吃起来美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