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自从金章宗之后,由盛转衰,逐渐走向灭亡的道路。
在卫绍王和金宣宗统治时期(1209—1223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了13世纪中国北方最大的农民起义。
那一时期,金国政权经常在中原和山东扩张领土,将占领民田为官地,分配给屯田军耕种,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此外,女真统治者对汉族百姓苛征暴敛,特别是世宗后来实施的所谓“通检推排”法。
以重新确定民户家庭财产的名义,反复增加人民的税收负担,迫使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逃跑,造成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自1211年起,山东、河北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为了便于相互识别,穿红色袄子为标志,因此被称为红袄军。
起义队伍主要由佃农和驱丁(奴隶)组成。
当时,红袄起义军之间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声势最为浩大主要是以下四支队伍:
第一支:益都杨安儿领导的起义军是红袄军的主力军,主要活动在益都(今山东益都)、密州(今山东诸城)、莒州(今山东莒县)地区,人数高达数十万之多。
他们的主要进攻目标是猛安谋克村寨,这表明金朝统治者的扩张行为,导致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这支起义军先后攻占莱阳、登州(今山东蓬莱)、宁海(今山东牟平)密州等地,控制了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各地官员纷纷望风而降。
起义军还建立了政权,设立了官员,建元天顺。
到了1214年,金宣宗南迁汴京,暂时减轻蒙古的压力之后,立即派出大批军队镇压山东的起义军。
杨安儿败给了金将仆散安贞。
同年12月战败后,他乘船逃入海中,准备转移到栖霞县(山东省烟台市)东部的火炬蜗山,途中被船夫曲成暗害而亡。
第二支:由泰安刘二祖领导的起义军,主要活动在沂蒙山区,巅峰时期人数达到数万人。
1215年,金军击败杨安儿的队伍后,在密州马耳山击败刘二祖的起义军。
刘二祖率其余部,转移至沂州(今山东临沂),再次被金军击败。
刘本人本人战死,手下数万人被金军杀害。
第三支:兖州郝定领导的起义军,活动在滕(今山东滕州市)、兖(今山东兖州)等州,人数超过10万人马。
在杨安儿、刘二祖战败后,郝定还占领了鲁西南十多个县,并在东平建号设元,自称是大汉皇帝。
1216年,这支起义军也被金国将领仆散安贞镇压。
郝定在泗水县被俘虏,最后被押送往汴京杀害。
第四支:潍州李全领导的起义军,主要活动在潍县(今山东潍坊)、安丘、临朐等地区。
刚开始只有几千人,后来队伍迅速壮大。
杨安儿死后,其余部分由他的四妹杨妙真率领。
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的起义军会合,二人结为夫妻。
他们在莒县东南磨旗山,建立了抗金根据地,长期坚持斗争。
1219年,金宣宗试图招募这支起义军,李全非常有骨气地回答说:“宁作江淮之鬼,不为金国之臣。”
就在这一年,起义军曾一度占领山东省九州四十县,对金朝统治者构成了很大威胁,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金朝对南宋的压力。
虽然杨妙真和李全领导的这支起义军,在与金军的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此时的他们不仅要应对金朝统治者的进攻,而且要面对蒙古侵略者的强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起义军将领相继投降了金朝。
为获得外援,起义军主动派人与南宋建立联系,杨妙真、李全等人接受了宋朝的封号和任命。
1221年,金人放弃东迁,蒙古军队占领了山东大部分地区。
起义军直接受到蒙古侵略者的威胁,正是在这种不利条件下,他们仍然坚持两线作战。
虽然南宋政权一方面需要联合这支队伍进行反金斗争,另一方面又畏惧这支起义军,害怕他们归属后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始终不允许他们南渡。
1227年,李全率部众坚守益都,与蒙古兵抗衡一年,最终因孤立无助,最后投降了蒙古。
李全降蒙后,又率部众向南宋进攻。
1231年,他与宋将赵葵战于扬州城外,兵败被杀。
杨妙真率领的红袄军余部,返回山东益都,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保持半独立,成为一支地方割据势力。
尽管红袄军起义最终未能推翻金朝的腐朽统治,但它削弱了金国政权的统治力量,客观上加速了金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