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日军占领丰台镇
书名:国共征战之联手抗日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344字 发布时间:2023-07-2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势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了中国山东的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吞并中国的“二十一条”。

第一次大战后,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

日本田中内阁制定的《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

“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才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在华北搞“自治运动”,希望能长期占领这些地区。

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基本国策纲要”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对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要说卢沟桥事变,还得从日军占领丰台说起。在“卢沟桥事变”前约两年的时间内,丰台一带由二十九军的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兼河北省政府主席)驻防。当时正值侵华日军积极推进所谓“华北自治”。

1935年11月12日,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到北平,企图“以二十九军宋哲元为中心,策划与华北五省自治相关的建立新政权的工作”,并企图禁止华北的白银南运,破坏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

为配合土肥原的行动,日本关东军命令大批部队集结山海关,然后分批乘火车南下,以对二十九军进行武力恐吓。

1935年11月28日,由山海关开到北平的日兵67人,由队长了戒大尉率领,于清晨6时许到达丰台火车站。了戒到站后,向北宁、平汉两站站长提出要求称:近日来北宁路货车车皮由丰台转往平汉路后多被中方扣留,不予放还。日军此来系监视北宁、平汉两路货车车皮“不准过轨”。

此后了戒等人在丰台站北的大兴货栈看定房屋9间,限下午2时前让出,并称日给租金4元。几经交涉,该货栈允许将临街铺面房6间让出驻兵。

丰台镇位于北平西南,卢沟桥东面。丰台自建火车站后,客货运输畅通,北宁、平绥、平汉等线路均以此为枢纽,交通四通八达,客货运输畅通,被称做平津的南大门。抢占军事、政治上的战略要地丰台,成了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乃至控制华北的重要步骤。

《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签订后,国民政府的中央军和党政人员即由平津冀察等地撤走。日军依据辛丑条约,要在丰台驻军,日军屡屡制造事端,企图夺占丰台。

1935年6月27日夜,投靠日本的白坚武纠集地方流氓、伪军及日本浪人等300多人,袭击丰台火车站,夺得一辆装甲车,向北进攻。6月28日晨,叛军在进抵永定门外时,即被驻军北平的商震、万福麟等部队击败。白坚武逃回天津日租界,15名日本浪人被捕。

白坚武叛乱失败后,90名日本宪兵强占了丰台火车站,还强行规定不放空车南下。从此,日军开始进驻丰台。

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为了进一步向宋哲元施加压力,决定以“防共”、“保护侨民”为借口,大规模向平津增兵,决定向华北增兵6000人;而日本陆军省次官梅津美治郎坚持将增兵一部部署在丰台。从6月21日到30日,日军分批进入丰台,并开始在丰台构筑兵营,与二十九军驻丰台部队相距只有约300多米。

5月15日首批新增日军3000人抵达平津。5月16日,日本任命河边正三为驻屯军步兵旅团长,在北平设立旅团司令部。步兵旅团是日本华北驻军主力,其第一联队驻北平、丰台;战车队(配大小坦克24辆)驻丰台。新增日军在塘沽港登陆后,在通县暂驻,从6月21日到30日转驻丰台。

7月18日日军在丰台设立军事指挥部,日军当时驻地为丰台原英国兵营。日军进驻丰台后,修建营房,预备进驻重兵。强行霸占旧英国兵营东北方向的土地,将北孔庄子、南孔庄子(部分)、松树坟村、七间房、孟家大院、后泥洼、周庄子(部分)、七里庄(部分)等几个村庄的居民赶走,强建营房。

1936年7月丰台日军增加到2000人。这个兵营后称"东仓库"。日本兵营除驻有步兵、装甲兵外,还有斋田部队"马号"。

中国驻军为29军1个营的兵力,驻在火车站对面污水沟北侧的中和货栈、大兴货栈内。2个货栈以北为校书里胡同,胡同北口是29军的练兵场。29军的营房,距离东仓库日本营房300米左右。

为把国军29军挤出丰台,曾发生2次较大的丰台事件。第一次是1936年6月,日军逼迫宋哲元于7月1日将原驻丰台的29军37师109旅217团三营崔蕴秋部调驻颐和园,调来该师110旅蒋华延部队驻防丰台。第二次是1936年9月,日军又逼迫中国军队于9月19日移防到丰台东南赵王庄、新林庄。

事件经过是,1936年6月26日,一列满载中国士兵的列车开进了丰台站,火车汽笛声惊动了二十九军的军马,其中一匹军马跑进了日本兵营的建筑工地。

中国士兵来到日军营房门口,要求他们放还军马,遭到无理拒绝,双方争吵起来。这时,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几名军官闻讯赶到现场,要求大家采取克制态度,一场争端才告结束。然而第二天,一群日军闯进三十七师驻军的马厩进行挑衅,与中国守军发生械斗。中国士兵被迫奋起自卫,双方都有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日方要求宋哲元“道歉”、“赔偿”并“撤出丰台”。宋哲元答应“道歉”,但拒绝从丰台撤兵,只将与日军发生冲突的官兵调往北平西郊颐和园,将三十七师一一跂旅的部分官兵调往丰台。此为“第一次丰台事件”。

8月31日,日侨森川太郎闯入二十九军驻丰台军营无理取闹,与卫兵殴斗,被刺伤。日军立即以“驻丰台日军感受到了二十九军的威胁”为由,要求二十九军撤出丰台。宋哲元只是派人前去交涉有关赔偿、道歉、惩办打人者了事。

此后,丰台日军更不断向二十九军寻衅。9月15日,日本参谋本部甚至发布命令宣称:“在华北,万一发生有关帝国军队威信的事件,中国驻屯军应立即断然给以惩罚。”

9月18日下午,二十九军丰台驻军的第五连孙香亭部在营房外铁道附近演习,回营途中与日军中队相遇,日军小队长岩井带领两名日本骑兵冲入孙香亭连行进的队列中,孙部士兵以枪托击马。

日军以此为借口,将孙香亭连包围,并要解除其武器。孙香亭上前交涉,遭日军扣押。双方对峙。

此时,日军队长牟田口廉也闻讯率一个大队从北平赶来增援,行至大井村,与二十九军展开枪战,日军趁机将丰台通北平的电话线切断,强占丰台重要地点,威逼二十九军,双方对峙一整夜,此为“第二次丰台事件”。

事后,日军要求:“在丰台地区之中国军队最后应撤至南苑或西苑”,但宋哲元只答应中国军队移防到丰台东南方赵王庄、新林庄。

日军占领丰台后,以宛平城、卢沟桥为攻击目标的“军事演习”日益频繁地举行。面对日军的疯狂挑衅,二十九军也积极调整了部署,尤其加强了卢沟桥等地的戒备。

国军29军撤离丰台后,丰台镇陷于日军控制之下,日本商人、浪人、妓女等充斥丰台一条街。开设白面馆(毒品馆)。日本浪人经常假装洒醉侵犯中国公民利益,侵占中国老百姓的财产,调戏侮辱中国妇女。宛平县衙每天都有状告日本人的案件。

日本占领军把晋阳胡同改名为笑淑里胡同,成为专开妓院、烟馆的一条街。这条胡同共有6家妓院,名叫鸿禧、同乐、双全、泉香、福喜、双喜堂。日本人称这里为花酒馆,日本兵可以随便出入。大烟馆、白面馆有胡记、得意楼、元丰、德合4处,分散在南孔庄子、福顺后街、兴隆中街、李家胡同等地。

日军在丰台设立警察署、日本宪兵队,卢沟桥事变前设在丰台火车站旁;宪兵队里面有监狱及各种刑具。"  

 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在热河与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

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卢沟桥事变”不可避免地来到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