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海神送来文曲星
书名:正当柳絮纷飞时 作者:六朝六六六 本章字数:3422字 发布时间:2021-02-17

巴达维亚城位于荷兰王国殖民地东印度群岛的爪哇岛上。

城里的一间学校旁边有个小宅院,池复生正在灯下批改着学生的作业,妻子阿荃在一旁轻轻地给他打着扇子。

“阿爸想让我们一起去上海。” 阿荃说道。

”怎么突然要去上海了?“ 复生一怔,将笔停下问道。

“你知道的,现在西洋那里打仗,进来的各种西洋货少了而且品质又不如以前。总督衙门贸易委员会想组团去上海看看,阿爸他们也想从我们中国的厂商里选些好牌子面料在这里卖。他年纪大了坐不得海船,打算让我俩代表他。阿爸说日本商家也想拿下棉布专售权进来卖货呢。”阿荃说道。

“好是好,可我还担心那个案子。”复生有些迟疑。

“都快十年了,现在民国官府还会管清朝的事吗?况且你怎么能确定那人就死了,你在海上的时候渔民们刚开始还不是以为你没气了?”很显然阿荃非常想去中国。

“真是快呀,那里已经是中华民国了。你这个儿媳应该拜见一下老公公的,都怨我这个不孝子当年不懂事。”复生激动地站了起来,眼前又浮现出当年“猪仔”船上的那一幕。

干巴瘦猴的同伙们本打算就让瀚文吊死在桅杆上面,后来想想这样要损失一笔钱不如把他卖到最苦的橡胶园去让他生不如死更划算些,因此他在桅杆上挂了一天一夜后就被放了下来。

当昏迷不醒的瀚文被扔回底舱后立即成了“猪仔们”的英雄,尤其是那几个妇女更是日夜照看着他。过了快两个星期他才基本缓了过来,但是不久以后厄运又降临到这些不幸的人们身上。

在爪哇的海面上他们遇到了大风暴,滔天的巨浪裹挟着轮船撞上了礁石。船员们抢夺着救生设备纷纷弃船逃命,哪里还管被反锁在底舱的“猪仔们”。风暴过后海面一片狼藉,到处漂浮着船体的碎片和“猪仔们”的尸体。

两天后,一艘渔船上的渔民看见远处平静的海面上有一簇奇怪的浪花不断翻腾着,并且朝着渔船方向慢慢靠了过来。等靠近了渔民们才看清楚浪花中心有一个几乎全裸的人在时浮时沉,而浪花下有一群黑色的海猪正摇头摆尾地顶托着他。

大家赶忙七手八脚地把那人拉了上来,可他面色青紫、肚子鼓胀,一摸鼻子已经没有呼吸而且身体也是冰凉的,应该已经死去一阵子了。于是几个人叹了口气便抬起他的手脚准备再送回海里,突然那人嘴里“哇”地一下倒出不少水,接着就开始猛烈地咳嗽起来。

那群海猪见人被救上去后便在渔船四周绕了一圈迅速游走了,其中最大的一条还跃出水面向着渔船点了点头并“唧唧”叫了几声。一个老渔民赶紧面向它双膝跪下,合着手掌虔诚地说道:“我小时后就听说海猪会救落水的人但从未亲眼见过,这次肯定是妈祖娘娘显灵了。”

渔船靠岸后,渔民们将瀚文领去了鱼行。瀚文担心自己的身份会传到那些拐卖“猪仔”的人贩子耳朵里,因而当众人打听他的来历时便自称池复生,因家中破产从北方流落到广州,在一间洋行当小职员。这次他是帮老板押货去星洲的,结果轮船迷失了航向又遇上风暴触礁沉没了。

鱼行老板听那些渔民讲述了瀚文被海猪救了的事也相信他应该是受到了海神娘娘的庇佑,因此对他敬重有加。没过几天瀚文的身体便恢复了,他想在渔村里找个事挣饭钱。鱼行老板打量着他单薄的身板说道:“我们这里的活可不是你这种拿笔的人能干得了的。正巧了,我听说城里的学堂在招募国文先生,不如你去试试看?”

第二天他和鱼行老板坐着送鱼的马车去了巴达维亚城的一间华文学堂。

这间学堂是当地福建华侨设立的,专门向华侨子女传授中国文化。学堂由一名教务负责,另有三名先生,各教国文、外文和体操。学生有大约六、七十人,年龄从六岁到十四、五岁不等。

教授国文的黄老先生早就觉得体力不支了,但是学堂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先生接替。有心从教的水平不够,水平够的又嫌薪水低,所以他被拖延了很长时间都走不掉。

瀚文头带斗笠,上身穿白色无袖坎肩,下身套着一条肥大的黑布裤子还挽着裤腿,光脚趿拉着一双木屐,一副渔民的打扮。

教务陈先生见了他这般模样便取笑鱼行老板好不懂事怎能找这么一个人来,国文先生可不是随便认识几个中国字就能当的。

多亏在船上的日子里瀚文跟那个厦门跑单帮的客人学了不少闽南话,因此能够听懂陈先生说些什么,于是便主动攀谈起来,可他生硬的闽南话里总是不断蹦出北方官话的词儿。

瀚文虽是渔民打扮但文化人的谈吐和风度却是掩藏不住的,加之他被海猪施救的经历也让陈先生啧啧称奇。于是陈先生便说他的口音倒没有问题,何况学堂还希望能有一位能说标准北方官话的先生呢,只是学问水平需请那位黄老先生亲自来测试一下。

与瀚文一聊黄老先生便觉得遇见高人了,老先生自己虽是经纶满腹但当年在福州家乡的时候也只是个童生,瀚文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没敢炫耀自己中过秀才。

通过交谈瀚文惊讶地发现在国内已经受到诟病,甚至也被自己嫌弃的传统儒学在这里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这些流落异乡的华侨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心里顿觉五味杂陈。

黄老先生请他以巴达维亚为题做一篇文章,他稍加思索便当场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巴城赋》。其实他对巴达维亚的了解也仅是从与鱼行老板的聊天中得到的一些片言碎语,但他在文中尽情地发挥雄奇的想象并加入自己一路漂泊的感悟。

黄老先生戴上花镜一看那满篇工整精致的管阁体小字便立刻心生欢喜,再一读文章更是拍案叫绝,尤其那句“眼看墓碣面西北,心知海外遗忠魂”竟然使他老泪纵横。

旁边的陈先生心里先是一阵欣喜,接着又担忧起来。这位池复生先生有这般才学,如果到一个大户人家做私家教师,那挣的钱可比在这间学堂里超出许多倍了。

由于这间学堂的资金完全靠捐款的,不可能开高薪水。他们这些人在这里教书也不是图钱的,完全是为了侨民的下一代别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黄老先生心里其实也是这样想的,他颤巍巍地站起来拱手拜托瀚文务必留下教育这些孩子。瀚文急忙起身作揖唱诺,表示根本不介意薪水高低。

陈先生心里乐开了花,赶紧安排了一间宿舍让他当天就住下,还将自己的一套崭新的长衫和布鞋送给了他并请他次日便去授课。

海外的华文学堂虽然没有国内学堂考科举的压力,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不忘中华之本,因而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珠算到四书、五经都有教授,学堂大厅的正面墙上还悬挂着孔夫子的巨幅画像。

黄老先生是传统的儒生,虽认真负责但也有些古板、严厉。那些孩子整日被逼迫学这些枯燥的儒家典籍很难有什么兴趣,淘气、逃课的情况是少不了的,因此也没少挨他的板子。

没有孩子的瀚文上任后突然面对这么多小家伙时连他自己都觉得奇怪,怎么会从内心里爆发出如此浓浓的父爱,当他们犯错时别说打了就连骂一句他都舍不得。

他在教学中还有意增加了许多新的东西,例如店铺的经营之道、现代工厂的介绍、钱庄的知识,还有一些《海国图志》的内容。

这些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他那一口字正腔圆的北方官话和怪腔怪调的闽南话更让他们觉得很新鲜,课堂上经常传出他们开心的笑声并且两个月来竟然没有一个人逃课。这些在过去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而同事们也对这个儒雅亲和的年轻人十分满意。

有一个叫林重贵的十三岁男孩子,家里在巴达维亚开着几间大绸布庄。父母头三胎都是女儿,最后才有了这么个宝贝儿子。过去贪玩、迟到、不交家庭作业等违纪的事都有他的份儿,现在他不仅在学堂认真听讲回家后还苦读到深夜,有时居然对父亲的店铺生意发表些具有成年人水平的见解。每当受到赞赏的时候,这孩子还谦逊地说多亏了池先生教得好。

宝贝儿子能有如此可喜的变化,当爹的当然要看看是谁有那么大本事把他领上正道的。重贵的大姐也想来看看这位神奇的池先生,就因为弟弟说池先生讲过女人也有读书的权力,女人里也能出了不起的大先生,比如宋朝的李清照,所以学堂也应当招收女童来上学。

这日林掌柜在大女儿阿荃的陪同下来到了学堂,陈先生给他们准备了上等的好茶,因为林家是学堂主要捐资人之一。说起瀚文,陈先生自豪地夸耀说这人是文曲星下凡而且是由海神娘娘亲自从海上送来的。

下课铃敲响后瀚文被引见给父女俩。林掌柜身穿绫罗绸缎一副富态的财主模样,而身边的阿荃实在不像一位千金大小姐,甚至比瀚文见过的农家女都要粗犷得多。

她的身板高大结实,比不算矮的林掌柜好像都要高出半个头;黝黑的窄脸膛轮廓分明,红润的嘴唇厚实饱满;一双单眼皮的大眼睛倒是有些迷人,深邃而明亮;身穿着简朴的灰布袍子,一双穿着黑布鞋的大脚让瀚文想起了华生的母亲;浑身上下没见到耳环、手镯之类的首饰。噢,还是有首饰的,那乌黑油亮的头发上别着一枚暗红的赛璐珞小发卡。

 林掌柜见了瀚文自然是热情地感谢了一番,而阿荃道了万福之后却再也没有说话。林掌柜觉得有些奇怪,平常见谁都能侃侃而谈的大女儿今天怎么变成哑巴了?

他的眼角一瞥,发现阿荃的脸竟然已经红到了耳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正当柳絮纷飞时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