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是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胸怀大志,一心想北伐抗金,收复中原,重整朝纲。
由于宋高宗施压频繁,主和派强烈反对,主战派力量不足,导致宋孝宗北伐失败,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
迫于形势,南宋朝廷只好再次与金人和议,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
宋孝宗赵昚,原名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
1162年,宋高宗立36岁的养子赵伯琮为太子,并将他的名字改为赵昚。
同一年,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宋高宗为太上皇。
他胸怀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其政治观点不同于宋高宗。
宋孝宗即位后,试图中兴,决心改变宋金战和不定的政局。
虽然孝宗对高宗对金屈膝求和的做法不满,但他对高宗仍然谦恭孝顺,从不明显反对高宗的做法。
然而,他在处理政治事务时,反对了高宗的做法,平反岳飞的冤案,驱逐秦桧的党羽。
还把曾经被送高宗贬官的主战派大臣,召回朝廷,主动联系北方抗金义军。
他不畏惧金人,拒绝了金国索地议和的要求。
并且一再加强了主战派将领李显忠等人,守卫边境的军权。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宋孝宗提出了出兵北伐、收复中原的想法,但却遭到了太上皇宋高宗和大多数文武大臣的反对。
1163年4月,年轻气盛的宋孝宗绕过三省六部和枢密院,直接向张浚、驻守边境的李显忠、邵宏渊发出北伐诏书。
隆兴北伐,就此拉开了序幕。
张浚接到宋孝宗的诏书后,调集了李显忠、邵宏远等人的军队,共有8万多人马。
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李显忠率领,攻取金国大将纥石烈志宁重兵驻军的灵璧。
另一路,由邵宏渊率领军队攻打虹县,开辟北伐大军的通道。
同年5月,李显忠攻克了灵璧,但邵宏渊此时未能攻克虹县。
为了加快北伐的进度,李显忠派出灵璧降将,劝降虹县的守军,邵宏渊这才攻占了虹县。
说到邵宏渊,能力不怎么样,但他的心胸不是一般的狭隘。
由于李显忠派人劝降了虹县的守军,让他觉得很没面子,因此对李显忠怀恨在心。
不久,李显忠建议乘胜进攻宿州,邵宏渊却按兵不动。
李显忠只好率领自己的人马,独自攻打宿州,直到破城之际,邵宏渊才带兵过来收拾残局。
占领宿州后,宋孝宗论功行赏,邵宏渊成了李显忠的副将,对此愈发的不满。
而宋军主帅张浚不解决将领之间的矛盾,反而支持邵宏渊夺权。
没过多久,金国将领纥石烈志宁带领1万多先锋部队,进攻宿州,被李显忠打败。
紧随其后,金军10万大军抵达宿州,李显忠所部独自作战。
他多次命令邵宏渊出击,邵宏渊还是按兵不动。
那天晚上,邵宏渊一行人因为收到假情报,使其全军溃散。
李显忠拼死力战过后,见到大势已去,不得不率领部队向南撤退。
因为邵宏渊所部溃军的影响,导致李显忠的人马也全部溃逃,历史上被称为“符离之溃”。
与此同时,在此前的陕西之战中,宋孝宗拒绝听从虞允文坚守陕西的建议,主动放弃陕西,导使了吴麟大军溃败,失去了西线的战略优势。
可以说,“符离之溃”给了宋孝宗很大的打击,使他开始在战争与和议之间,摇摆不定。
此时的南宋朝廷主战派与主战派之间不断斗争,毫不关心军队的生死。
在几次朝议中,宋孝宗再次坚持主战,派张浚巡视江淮军队。
不过,宋孝宗很快又听信了谗言,把张浚贬谪到外地。
结果张浚在贬官离京的途中,因病去世。
从那以后,主战派失去了主心骨,宋孝宗彻底倒向了主和派。
北伐的失败为主和派攻击主战派提供了借口,他们极力奏请与金人议和。
虽然宋孝宗不愿意放弃复国大伟,但北伐的惨败终究打击了他。
而且,身为太上皇的宋高宗也经常向孝宗施压,要求他彻底打消抗金的念头。
他逐渐冷静地意识到,收复中原是长久之计,而议和是目前最可取的解决方案。
因此,宋孝宗决定暂时与金人议和。
迫于各个方面的压力,隆兴二年(1164年)秋,南宋和金国再次重新签订和约。
第一:南宋不再对金臣臣,金与宋为“叔侄关系”。
第二:退还所占领土,保持绍兴和议划定的疆界。
第三:南宋给金国的“岁贡”改称为“岁币”,每年向金国的交纳改为银20万两、绢20万匹。
第四:宋朝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给金国。
第五:金国不再要求宋朝归还金国属地逃入宋的人员。
这一次和议,历史上称之为“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签订后,南宋一片和平景象。
此后,南宋朝廷不思进取,没人再提中兴大业。
这些大臣们曾经收复中原的迫切渴望和北伐抗金的雄心壮志逐渐消磨殆尽,宋孝宗深感无奈和悲痛。
从那时起,宋孝宗的治国政策趋于平稳,南宋社会逐渐恢复了繁荣。
宋孝宗整顿吏治,慎重选拔人才,减轻赋税,与民休养,兴修利民工程,大力发展经济,被公认为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
他在位的27年里,是南宋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