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辛弃疾活捉叛徒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418字 发布时间:2023-07-20

就在完颜亮南下之时,北方和中原百姓趁着金国后方空虚的时机,纷纷起义反叛。


济南府有一个叫耿京的农民,也聚集了几十人起义,在山东先后占领了莱芜、泰安两个县城。


很快,耿京的队伍发展到了20多万人马,成为当时起义军中最大的军队。


投奔耿京起义军之人,大多是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困农民,也有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最著名的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


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落入金朝统治者的手中。


他的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当了几年地方官,但心里却是一直朝着宋朝。


辛赞经常告诉小孙子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并带着辛弃疾爬上高山,俯瞰祖国的大河大山,这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爱国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由于文才出众,便被金朝的济南政府,推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


临走前,辛赞告诉他要注意沿途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


辛弃疾来到燕京后,没有考取进士,但非常关注祖父叮嘱他的事情。


三年后,他又去了燕京参加考试,对金朝的内部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1160年,辛赞没能盼到南宋收复中原的时刻,就去世了。


伤心之余,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


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


22岁的辛弃疾看到机会来了,就赶紧组织一支2000多人马的起义军,前来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中,很少有像辛弃疾这样有才华的人。


耿京非常欢迎他来投奔,就派辛弃疾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类似于军事参谋之职。


有一次,辛弃疾告诉耿京说:“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认识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一些兵法。”


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联系义端。


过了几天,义端带领手下人马投奔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来到这里后,仗着老相识的关系,就与辛弃疾非常亲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


有一天晚上,义端趁着辛弃疾毫无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连夜逃到了金军营地。


第二天早上,耿京以为辛弃疾引进奸细,大为恼火,下令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大义凛然地说:“义端这坏家伙逃印逃跑,我应当对此事负责。”


“请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


“如果我不能在限期内抓他回来,我愿意接受军法处置。”


辛弃疾得到耿京的同意,就迅速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


辛弃疾抓住了义端,这家伙吓得浑身发抖,直接跪地求饶,大喊饶命。


辛弃疾怒不可遏,当场砍了义端的脑袋,绑在马背上,回到耿京军营。


从那之后,耿京不仅没有治辛弃疾的罪,反而更加器重他了。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节节败退,被迫向北撤退。


金世宗一方面跟南宋讲平,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招抚和镇压来瓦解北方的义军。


因此,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对耿京说:“为了抗金,我们一定要联系南宋朝廷,南北呼应夹击。”


“只要咱们投靠南宋朝廷,假如在这里守不住,也可以把人马带到南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派义军总提领贾瑞作为代表,到建康面见宋高宗商议。


贾瑞是一个不识字的将领,不懂得朝见礼仪这些,就要求耿京派辛弃疾和他一起去。


耿京知道这家伙没啥文化,翻了个白眼,也就点点头同意了。


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名随行人员来到了建康城。


宋高宗一听说山东义军来归附,开心极了,立即在行官里召见了他们。


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替义军起草的奏章,并报告了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即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使,又对贾瑞、辛弃疾各封官衔,要他们回去传达给耿京。


贾瑞和辛弃疾顺利完成了任务,开开心心地离开建康回去了。


没想到,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时,听到了不幸的消息。


原来,耿京在他们离开义军营地不久,就被部将张安国杀害了。


就在金朝官府加大他们的诱降活动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就与另一名部将勾结,趁耿京没有防备,闯入营帐杀死了他。


张安国投靠金军后,金国将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


义军失去了首领,不愿意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导致纷纷散伙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既悲伤又愤怒,他发誓要抓住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


他与海州的守将商量一番,当场就有很多将士愿意跟辛弃疾一起去除杀叛徒。


当天晚上,辛弃疾带着50名勇士,策马奔腾前往济州。


辛弃疾的一行人来到济州,叛徒张安国正在设宴请客。


一听说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一时还不知道他们的意图,所以就吩咐士兵让进来。


辛弃疾和勇士们一起走进大厅,看到张安国和一些叛军在宴会上喝酒,非常生气。


他们没有和张安国说话,而是站了起来,七手八脚把张安国绑上,从衙门里拉了出来。


等到济州的将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绑在马背上了。


济州的士兵们见到了辛弃疾威严的表情,吓得没有人敢上前动手。


辛弃疾当场向大家宣布说:“朝廷大军即将到来,谁愿意抗金英雄好汉,可以加入我们的队伍!”


济州的大多数士兵都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的号召,一时之间,就上万之人愿意跟随他们南下。


辛弃疾立刻带领义军和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将叛徒押入建康城,南宋朝廷审清了张安国的罪行,并立即下令斩首示众。


就在辛弃疾南下的那一年,宋高宗赵构退位,其养子赵昚接替皇位,是为宋孝宗。


然而,在当时的南宋朝廷,主和派仍然掌权,像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将领不断被排斥和攻击。


他多次请奏朝廷率军抗金,但都被拒绝了。


公元 1207 年,辛弃疾病重病缠身,带着悲愤离离开了人世。


他一生主张抗金复国,却无法施展雄心壮志,愤愤不平。


由于性格原因,他的大部分诗词都表现出对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了报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诗词笔势浩瀚,沉重豪迈,感情强烈,后人将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在苏轼词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词的思想意境,表现出炽烈的感情和坚定执着的信念,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辛弃疾还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


在他现存的600多个首词中,除了关于抗金复国的主题以外,还有许多描述田园风光、风俗人情、日常生活和读书心得,有些甚至谈论哲学,赞美友谊和爱情。


他几乎把所有能写的东西都写进了作品之中,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境界,为诗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后来,人们称赞他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