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历九三九年秋末。
陈王宫内,太师符离,太傅管喻、太保周固和六卿之中的太宰、太史、 太祝六人在座。
瀛王将陈将送回的密报递给大臣观看,符离早已知道内容,也就静坐观望,等待其他诸公看过。
待看过密报内容,诸公倒是对太子被封爵一事感到有些意外,周固开口问道:“事前魏国可有知会封爵一事?”
瀛王笑道:“本王也一样,不久之前得知此事。看来魏王行事,颇为滴水不漏啊”。
诸公沉默,看样子这魏王是下了决心要将陈国太子留在了魏国啊!难为王上还能笑得出来,要知道,陈国至今只有一位太子。
陈王对王后一往情深,早年间始终不肯再纳妃,及至陈隶行过幼成礼,陈王后始终再无所出,朝臣上下才着急忙慌的连连上书,陈王不为所动,君臣相持不下。
后来才由陈王后出面,召集三公,表明了原因。
这代陈王瀛,也身俱修行根骨,登位前早已开始修行,王后乃是其师妹,陈王祖禅位时,陈瀛已是金丹境巅峰的修为。
陈瀛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面临如此艰难地选择,陈瀛有兄弟五人,在这五兄弟中,他是老三。
其时各国的王位继承,一般都是长子,不过只是惯例,也有很多国家王上会选择最优秀的太子继承王国大位。
在五位太子当中,陈瀛无论是能力和修行,各方面都极为出色,只是他自己平时并未意识到,长成后自己已经成为了王位继承人的不二之选。
在先王和朝中大臣的极力劝说下,陈瀛陷入了选择的艰难处境,在独自思索了三个月后,于国位和逍遥之间选择了责任。
修仙之人讲究的是一个出世,才能静心全力的窥得天地大道,选择了世间的王位,也就等于再不能心无旁鹫的继续修行了,不出意外,他此生会止步金丹境,虽然已多得到一甲子的年岁,但是不少修行人都明白,以陈瀛的根骨和表现出来的修行速度,极有可能会步入逍遥长生之境。
陈王后当时是陈瀛的师妹,两人早已心系彼此,他之所以难以抉择,整整思考了三个月,何尝不是没有这些忧虑在其中。
让人没意料到的是,陈瀛的师妹也放权了继续修行的大好机会,毅然随夫君入主宫中,全心全意辅佐陈瀛。
这一结果当时震动了整个陈国,两人事迹,为天下间情侣所传颂之。
瀛王灜后在众人的期盼下登临陈国王位,之后也如先祖和众人所期望的那样,夫妻同心,大臣胬力,上下齐心,陈国在陈瀛的呕心沥血中,广为发展,陈民安居乐业,瀛王灜后更是深得陈国上下敬爱。
陈瀛感妻子之牺牲,不肯再近其他女色,于是和王公大臣相持,不肯立妃。
不肯立妃就不肯立妃罢,你两口子自己多生几个也一样啊,奈何天总不遂人愿。
诸公也心里纳闷,听了三公代传的陈王后所言,才恍然大悟,这下知道是知道了,可比之前不知道还要闹心些。
陈瀛的修行根骨之佳,是大臣们没想到的,一边忙于国事,将陈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边也没耽误自己的修行,登位之后没多久,就已悄然入了元婴境。
结丹增寿一甲子,元婴增寿就能达到三甲子,如无意外的话,陈瀛能在位长达四甲子,这其实是大好事,尤其是瀛王为一代明君,如此实为陈国上下所盼。
但天之规律不可违,入元婴境是修行之大成的门槛,之前的练气结丹不过是寻门而入,丹散而结元婴,身体已经迥异于凡人了。
结丹后可辟谷,经过结丹境几十年的修行,不饮不食,慢慢地就丧失了生育后代的身体机能了,这就是修行中人越是修行高深,越是孤家寡人的原因。
陈瀛的修为一直未有中断,继续晋级到元婴境的中期,而在此时,陈王后终于怀上了太子陈隶。但此后夫妻二人就再无所出,陈王后也在生下太子之后不久,也入了元婴境,至此,已再无生育的可能了。
这就不是纳不纳妾的问题了,大家也没办法,只好将关爱都放在了太子隶的身上,却不曾想小太子也身俱修行上佳根骨,早早就入了修行,而且修行速度也不慢,十岁时已经炼气期四级,基础境圆满,修行天赋比起他爹瀛王来也不遑多让。
诸公于是都一心打好算盘,要让小太子早早婚配,切不可再让王室出现孤家寡人的情况。
岂料人算到底不如天算,大家也都没有神话之人鬼谷子之能,这时候,齐国厉兵秣马,野心昭昭,陈虽不弱,但两国相伐,仔细谋略之下,发现陈国孤掌难鸣,符离献策,瀛王决议同魏国结盟共进退。
当前要务,是先保陈而不谋齐地,让利与魏国,否则天下没有无利而起早之事。
为使结盟顺利,瀛王一咬牙,答应了魏国的要求,遣子为质,彻底打消魏国疑虑,遂,盟成。
孟子曾言: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瀛王的做法,虽有独断之嫌,但诸公此时谁也说不出责备之言来。
陈国朝臣上下,平时甚为融洽,三公六卿大都是老臣,受先祖所托辅佐瀛王的这六位今晚都在场了。大家都知道,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魏国将事情做得更绝,直接将太子封爵,等于告诉陈国,不拿到齐国之地,太子就不要想回国了,我先给你安排个后路,在我魏国安稳做个伯爵,念在你是一国太子的面子上,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罢。
此时再议太子一事,当属无益,瀛王连夜召集这些肱骨,是要应对齐兵之事的。
将齐国兵马调动的最新密报看过,几位一时都没开口。
最后,太师符离牵头,道:“齐王齐修原新拜常超为大司马,总掌齐国之兵马”。
太保周固点头,接口道:“天下安平,自先祖立国以来,已千年未曾有兵马之祸,战争一事,如今只在史书上可见。”
周固所言的史书,是现今后人能看到的离他们最近的一次天下纷争,被称为“春秋战国”的事情,其时天下动乱,周天子失其鹿,天下共逐。
春秋时期,两强相争,多有君子之仪,相争一方感觉自己不敌,献财屈服而不必被灭亡。这样一来,慢慢地就导致诸国林立,纷争虽然不大但无休无止。
而后枭雄渐起,天下五霸成。两国纷争最终以灭其国,奴其民方能结束。残暴行事,下无底线,终于导致一方世界的崩溃。
现在谁也不太清楚,先祖们是如何在这方世界重立七国的,至今纪元历九三九年,已有近千年。
现在观齐国的态势,其他六国都能感觉到风雨欲来之危机。都各自发现,原来千年的演化,人类之间的嗜血之性,并没有消匿远去,只不过是悄悄地躲在心底休眠,伺机而动而已。
虽然有秦、赵两国纷争不断,但都是小范围内的摩擦,争夺一方之地,均为各国所无视。
总的来说,天下太平日久。
现如今虽无纷争,各国勠力发展,奈何天下资源分布,寡众不均,这矛盾连先祖之大能之辈也没法解决。太傅管愈也说出以上自己的看法,众卿心下明白,都一时无语。
但此刻不是患古之时,是需忧今之刻,太师符离所说的齐国大司马常超,众臣皆熟知。
各国均有消息机关之设,常超原为齐国太卜常燕德之子,得齐王看重后,集齐国各修仙门派,大力发展铸造之术,用后世话说就是整合资源,发展工业。
齐国以筑兵器闻名,境内修仙门派众多,常超以大智大勇之能,行天下大不违之事,硬是将各门派整合集中,统一了筑兵制式,使齐国之兵坚器利,闻名天下。
齐国除丰产各类精石矿物之外,其他物产贫瘠,国力一直就在底层徘徊,发展乏力,如今天降英才,在这位大司马匪夷所思的手腕下,齐国得到了飞速发展。
各国争相以各类特产与齐国通商,以换取齐制兵器,而齐国自己更是将队伍武装到了牙齿。
至于整合修行门派的背后有多少人祸惨事,那也不为人知。单就将修行门派的资源集中为凡人国家所用,这才是能常人之所能也。
尽管各国眼红,却无应对良策,大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只能先将自己先祖传下的基业守住再言其他。
饶是瀛王雄才大略,执政数年,极为成功,但也没表现出争雄天下之意。
或许先祖留下的基础太好,后人只需勤勤恳恳,守得一方国土,喂饱一方百姓即为明君,又或许天下安宁日久,大家都消散了争熊之心。
用句世俗俚语形容,现在是赶鸭子上架,鸭子要是上不了架,那就得掉入油锅。
如今现状,结盟魏国看起来是大为成功,接下去就是将加强自身,瀛王暨几位大臣定下一番政令,以求用最快速度和最大限度地将陈国调动起来。
陈国如同一个巨人,将要被这些人从睡梦中唤醒,活动活动下渐已失去知觉的手足。
宫议散去已过了寅时,太师符离陪同瀛王立于宫门外,此时鸡鸣相闻,天空微星闪烁,月影残明,夜风忽起,吹的这对君臣宽大宫服乱摆,风飒飒,衣潇潇。
陈瀛负手而立,观王城外不语,符离击掌叹道:“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