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北宋灭亡后,金军多次南下攻打陕西,抢占黄河两岸多个地区,曾深入江西、浙江等地。
在抗战派将领的带领下,广大爱国军民英勇顽强地抗击金军,迫使金军退回江北。
然而,以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者对金采取了妥协和政策,实施了“先平内寇,再御外侮”的错误方针。
他们甚至用主要部队镇压农民起义军,对金军实行消极防御。
即便如此,面对日益增长的抗金力量,金军也不敢轻视。
虽然金军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金军长途奔袭,战线太长,到处都被南宋爱国军民英勇抵抗,伤亡惨重。
使其占领区域不能巩固,无法立足。
各种迹象表明,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在短时间内无法摧毁南宋。
于是,金国统治者采取了“以和议佐攻战,以潜逆诱叛党”的策略。
1130年,刘豫的伪傀儡政权在中原建立,统治了今天的山东、河南和陕西,成为金宋之间的缓冲区。
金人借此作为南方的屏藩,以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消灭了两河地区的抗金势力。
他们为了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便放回了降金的汉奸秦桧,以此作为内应。
此外,金人在军事战略上,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一带。
他们准备从秦陇进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流,然后沿江东下,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将南宋朝廷置于死地。
这一战略,就是在东南一带派重兵防守,同时又要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的攻势。
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因此金军对陕西地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进攻。
同一年,南宋与金军在秦川前线的富平地区,首次交战。
在富平战役中,20万宋军败给了6万金军,陕西五路几乎全部落入金军手中。
而当时整个陕西宋军军心涣散,毫无组织地慌乱撤退,使其秦州、凤州、凤翔府、陇州到处都是宋军的溃兵。
对于南宋来说,这一战非常令人难堪。
南宋军队的数量是金兵的数倍,但由于主帅的无能和懦弱,使其一败涂地,损失惨重,一退再退。
富平会战的失败,这给整个南宋关中和川北的防线,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当时,宋军队士气低落,和尚原兵力极度匮乏。
吴玠手底下只有1000多人,加上从富平溃退下来的几千散兵游勇,总数不到1万人马。
面对如此危局,有人劝吴玠放弃和尚原,退到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
吴玠果断拒绝了逃跑的意见,因为一旦和尚原丢失,整个西部防线将彻底崩溃。
另一方面,金军可以趁势直捣汉中,逼进四川。
富平之战过后,和尚原(今陕西宝鸡),成为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
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翻越秦岭进入陕西汉中的战略要地,在名城大散关以东。
其地形险要,是守卫四川、汉中的门户。
可以说,战略地位与大散关不相上下。
和尚原与另一道关口仙人关,是陕西南下四川、汉中必经的咽喉要道。
一旦失守,金军铁骑将长驱直接进入汉中和四川。
此时,和尚原的守将,只有从富平之战退守到这里吴玠和他的弟弟吴璘。
于是吴玠召集部将,表示决定坚守和尚原。
吴杰召集将士们慷慨激昂地说:“害怕的人只有一条死路,今日是我们报效国家之时,我们勇往直前,万一兵败,我们两兄弟率先战死,决不会让将士们先死!”
大家伙儿听了,非常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死战到底,视死如归。
1131年5月,金将完颜没立带领一支金兵,出凤翔至乌鲁。
另外一支金军,由完颜折合从阶州、成州出大散关,北上攻打吴玠的宋军。
两支金军试图在和尚原会师,共同夹击宋军。
吴玠命令诸将列为阵势,利用有利地形,轮番向先到达的完颜乌鲁、完颜折合率领的金军攻击。
经过多次交战,金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
和尚原地区到处都是山谷,道路狭窄,怪石壁立,金军骑兵都失去了机动能力,只好弃骑步战。
在吴玠的带领下,宋军与金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大败金军。
退到黄牛铺地区的金军,立足不稳,又恰逢大风雨,金军士气低落,无法发动反攻,只好狼狈逃跑。
与此同时,完颜没立所率领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攻击,也为吴玠的部将杨政击退。
从而打破了完颜没立、乌鲁、折合的会师计划。
这一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金军和尚原初战失败,使金朝统治者大为愤怒,“必杀吴玠”。
因此,金军主帅金兀术亲自出马,聚集了10多万当地军队,架设了一座浮桥,穿过渭水,从宝鸡连珠营,以垒石为城,与吴军所在的宋军对峙,准备与宋军决战。
吴玠积极调整宋军部署,注意侦察金兀术的一举一动。
到了10月,大战爆发。
吴玠命令诸将选择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弓矢连发,繁如雨注。
金军不敌,丢失许多武器后退。
吴玠抓住有利的战机,派轻骑兵从两边袭击,阻断了金军的运粮通道。
金军陷入了困境,军心涣散,金兀术见势不妙,想要逃跑。
吴玠乘胜追击,在神坌一地设兵伏击,金军大乱,宋军连夜出击,大败金军。
打得金兵抱头鼠窜,金兀术本人也中箭受伤,狼狈逃跑。
和尚原一战,俘获了300多名金军头目和800多名甲士,缴获了数以万计的盔甲,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和尚原保卫战,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是自金国建国后,“灭辽破宋”以来的第一次大败。
更重要的是,和尚原之战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宋军富平惨败后西北防线几乎崩溃的危局。
它对稳定南宋西方防线的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直接挽救了南宋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