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的一件大事件,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国富兵强,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但是这种变法和所有的变法一样,都出现了反对派。
以司马光为首的王安石变法反对派,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上台尽废新法,导致元佑党争。
1069年,王安石推行了新的变法政策。
新政虽然中时弊,但遭到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为首,这些旧党的反对。
由于新旧党交替执政,新法时而废除,时而兴起,政治混乱,使臣民不知所措。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年幼的赵煦登基,是为宋哲宗,并改元元佑。
事实上,掌握政权的是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
高太后一直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曾对宋神宗痛陈新法的弊端,称变法破坏了祖先的家法,坑害了百姓。
她掌权后,立即召回了反对新法律最坚决的司马光。
司马光得到重新起用后,以高太后的名义大力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历史上称之为“元佑更化”。
虽然这一行动遭到了变法派的强烈反对,但司马光的精确部署提拔了许多反对新法的官员。
最后,反对变法的一派取得了胜利。
可以说,高太后彻底废除新法律的决心非常坚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让文彦博、范纯仁、吕公著和吕大防等保守派掌握了实权。
同时,她暗中清理朝廷,赶走吕惠卿、蔡确、张敦等改革派,并且变着法儿不断打击他们,使其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和司马光相继去世,守旧派继续掌握权力,党争依然无休止。
支持变法者被称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被称为“元佑党人”。
这时,得势的元佑党人又因意见不合分为三派。
即是:以刘挚为主的朔党;以程颐为首的洛党;苏轼、吕陶、上官均为主的蜀党。
三党形成后,开始相互攻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1087年,洛党贾易、朱光庭弹劾苏轼的考试策问中,出现了嘲讽祖先的问题。
蜀党吕陶认为贾、朱二人不应该公报私仇。
接着,洛党贾易弹劾吕陶和苏轼结为朋党,并牵连文彦博和吕公著。
1090年,文彦博告老还乡,吕大防为左相,朔党首领刘挚为右相。
接下来,左右两相意见不合。
御史杨畏依附吕大防,弹劾刘挚,导致刘挚被罢相。
朱光庭为刘挚辩护,也被罢官。
对于变法与否的争论,变成了朝廷官员相互攻击排斥的党争,这也成为元佑年间的重要政事。
高太后掌握朝政时期,全面废弃新法,甚至有些矫枉过正。
“元佑更化”对促进社会方面,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名义上是政治改革,但实际上是一场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
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终于掌握了实权,改元绍圣。
他重新执行了神宗时期的新法,并对元佑大臣进行了重击。
新旧两党之间更加激烈的斗争再次上演,无数悲剧再次酿成。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哲宗的支持下,许多新党大臣又重新回到了朝廷。
他们开始大肆报复元佑大臣旧派,基本上没有放过高太后时期罢免过新党大臣的官员,导致旧派很多人被发配到遥远的岭南一带。
元佑新旧党争与为期16年的熙丰变法紧密相连,元佑之初党争的内容直接表现为新法的废存。
因此一些论著涉及“元社新旧党之争”时,多将以王安石变法为开端。
元佑党争,使大宋朝廷元气大伤,大臣官位频繁调动,大臣之间相互攻击争斗。
这样的反复折腾,使得北宋的时局越来越混乱,开始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