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二程理学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3322字 发布时间:2023-07-14

程颢(1032—1085年),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区,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


他的同胞弟弟程颐(1033—1107年),人称伊川先生。


程颢和程颐俩兄弟,人称为二程,他们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慈子孝家和睦,廉洁为官人称颂。


化行乡党淳风俗,人过程门肃起敬。


这是人们称赞二程清廉家风的诗句。


《程氏家训》中“鞠躬廉俭”四个字,滋养出了程遹、程珦、程颢和程颐三代廉政官吏。


北宋初期,祖父程遹来到黄陂担任县令,在黄陂定居。


除了在衙门工作,程遹还经常走出衙门,去田野体察老百姓的疾苦。


程遹可以与民同甘共苦,下田插秧耕作,减免贫困人口的税收。


并且还惩治恶霸,重用廉政官吏。


程遹任职期间,当地人们安居乐业,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用来帮助贫穷的百姓和亲戚。


45岁的程遹死于任上,去世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无法将棺材运回洛阳老家安葬,只能借钱薄埋在黄陂。


后来,当地人非常感激他的恩德,经常去拜祭他。


程遹的儿子程珦秉承了父亲廉洁为官的优良作风。


他担任江西省吉州庐陵县尉时,没有人敢管宰相刘沆的亲属拖欠税款的事情。


程珦不畏权贵,公正执法,将其逮捕入狱,并追回了他的欠款。


刘沆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没有怨恨,还写了一封信赞扬程珦的正直为民。


程珦去世的时候,朝廷特意赏赐了200匹绢帛,来表彰他的清正廉洁。


有了这样的祖父和父亲,程颢和程颐从小就受到清廉家风的影响,继续书写程氏清廉的故事。


哥哥程颢十岁时将会写诗。


有一次,小程颢的母亲给他讲晋代廉政官吏吴隐之的《酌贪泉》。


这个故事说的是:吴隐之路过石门的时候,见到了一个叫贪泉的泉水。


大多数官员不敢喝,因为只要喝一杯泉水,就会贪婪无比。


但吴隐之却喝了,还写了一首《酌贪泉》,说只要自己清廉正直,喝了贪泉之水就不会变成贪官。


读完诗后,小程颢有感而发,立即写了两首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意思是:只要心中有坚定的意志,就不会被外界的金钱诱惑。


一个十岁的孩童,就能写出如此深刻的诗,揭示他未来成为思想家的潜质。


程颢还只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学习很努力,把孔子和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滚瓜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


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就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




他的弟弟程颐,与他相反,总觉得读书没什么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就是不理会。


有一天,小程颐又偷偷溜出学门,爬上一棵树去摸鸟蛋。


奇怪的是,两只受惊的大鸟羽毛艳丽,叫声像犬吠一样。


小程颐在鸟巢里看到了几个方形的鸟蛋,这是啥呢?


他抓了几个就跑回学馆,想要考考他哥哥。


他一看到程颢,就拿出鸟蛋问:“哥哥,你觉得这是什么东西呢?”


程颢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反问:“那你说这个叫啥?”


程颐说:“俺不知道。”


程浩继续说:“这叫丁郎蛋。”


弟弟程颐眨了眨眼就问:“你是怎么知道?”


程浩说:“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咬,窝是灵芝草,栖在檀香树上。”


“你看,这窝是宝,树也是宝。”


“你只抓了几个鸡蛋回来,这有什么用呢?”


弟弟程颐听了瞪大眼睛,惊讶地问:“哥哥,你整天坐在屋里读书,咋知道这么清楚?”


程颢说:“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关于这个丁郎蛋,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读书,整天只知道玩,所以你就不懂了。”


程颐听了哥哥的话,羞得满脸通红,低下了头,羞愧地说:“哥哥,从此俺和你一起读书,再也不贪玩了。”


就这样,程颐发愤学习,后来成名了,并且收了许多弟子,在伊川被称为伊川书院。


二程两兄弟十五六岁的时候,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其理学思想深受老师的影响。


长大后,二程均在京城做过官,但他们的学术贡献最为突出。


程颢、程颐学业有成后,他们的名声随之而来。


文人志士慕名拜师的人很多,大家都尊哥哥程颢为明道先生,弟弟程颐为伊川先生。


然而,他们两兄弟在道德修养、心性定力方面,仍然有一些差异。




据说有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位名人邀请二程参加宴会。


这位名人不像二程那样是道教先生,而是跟其他文人学士一样,邀请了妓女为两位程先生陪酒。


宴会期间,不可避免地会有打情骂俏之举。


见到这一幕,弟弟程颐非常不高兴,很快就起身离开宴会,告辞而去。


哥哥程颢一直坐在宴会上,与主人家一起喝酒谈笑风生,然后愉快地回家。


第二天,程颐来到了程颢的书房,谈起昨天去宴会时歌妓打情骂俏的事,并且还很生气,指责哥哥不应该同流合污。


程颢皱着眉头说:“昨天的宴会上有歌妓伴酒,但我心里没有歌妓的影子。”


“今天我的书房里没有歌妓,但你总是想着歌妓的形象,这只能说明你的心性定力方面还不行。”


老二听了自叹一声,从小到大到现在,在学术品性方面,都是比不上哥哥呀!


程颐学业大进受到世人的推崇后,便被朝廷征召到京城,专门为宋仁宗讲经史,辅导读书。


但是程颐专心学习后,思想多少有点迂腐。


有一年春天,皇宫内园百花含苞待放,杨柳已吐出绿芽。


有一天早上,程颐进宫给皇帝讲经结束,还没有离开。


做完功课的皇帝起身活动,看到窗外垂柳依依,就伸手拉着一根柳枝,在窗前折断玩耍。


程颐一见,就劝皇帝说:“春天万物刚刚发育生长,皇帝不能无缘无故地破坏柳枝,否则就会失去天道正义。”


皇帝一听,好心情突然消失了,他把手中的柳枝扔在地上,很不高兴地回内宫去了。


后来有人说,孟夫子和梁惠王谈话时,梁惠王说自己有“好色”、“好货”的毛病。


孟子说,只要和民同享,好色好货都无妨。


但现在在程颐夫子面前,皇帝连柳枝都不能一根,程颐是不是有些太迂腐了呢?


哥哥程颢在一个县当官的时候,县里有两条河,即广济河和蔡河。


沿河的犯罪分子,通过威胁勒索船民的钱物来维持生活。


如果有谁不从,就会聚集在一起焚烧船只,以此展示他们的淫威,因此每年都有几十艘船只被他们焚毁。


程颢上任后,立即派人逮捕了这群人的首领,经过审理,又逮捕了50多人。


程颢看他们都是生活所迫,所以下令既往不咎,让他们分散在河边生活,以当纤夫为工作,让他们维护河边的公共安全秩序。


此后,程颢治理的辖区,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传说,程颢为官之时,巧妙地处理了一场民事纠纷。


有个人一直借住在他哥哥的房子,有一天在挖地窖的时候,他挖出了很多埋在地下的钱,并把这些钱据为己有。


他的侄子去他家要,那个人却说这是他近年来的存款。


于是他的侄子来到衙门,跟程颢告状说:“我叔叔最近在地下挖的钱,都是我父亲早年埋葬的。”


程颢便问:“你父亲把钱埋了多久?


告状的人回答说:“已经四十年了。”


程颢又问:“你叔叔在这所房子里住了多久?


回答说:“已经二十年了。”


程颢立即派官员去拿地下挖的一些铜钱。


经过仔细检查后,程颢传唤此人到衙门,大声对他说:“现在朝廷铸造的铜钱,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流通到了全国各地。”


“可你现在挖出的钱,是在你居住房子前几十年铸造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个人身躯不由自主的颤了一下,只好承认这笔钱不是自己藏的。


程颢立即命令他退还这笔钱,并依法责打他十仗。


他的弟弟程颐,同样坚持程氏廉洁正直的家风。


有一次,程颐受到司马光的高度赞赏,认为他“力学好古,安贫守节,忠诚守信,遵守礼法”。


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西京国子监督教授,可是程颐拒绝接受。


程氏祖孙子三代,均是廉洁官吏的故事,告诉我们培养良好家风的重要性。


后来,二程两兄弟致力于学术,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其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程开创了洛学,严谨治学,潜心钻究。


他们注重自我修养,博览精思,以儒家伦理为基础,融入自己的理学思想,还广泛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髓,为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哲学思想方面,二程以“理”为理论的基础,认为“一切都来自理”,“理”先于一切,并且永存。


他们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性就是理”,而“心就是理、理就是心”,如果心被蒙蔽,人性就会损害“理”。


人应该知道“理”、存于“理”,才能回归善的本性。


二程认为四书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材,教育应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构建以儒家伦理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


宋朝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始终遵循这一理念。


他们还建议应用在阅读中学到的东西,敢于积极独立地思考,深入思考,以便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可以说,二程的教育思想和主张,这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对理学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他们深刻而微妙的理论,更是他们为官处世之道——躬事廉洁、自我修养、仁爱苍生。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