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人称“涑水先生”。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散文家。
1019年,司马光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因为司马光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池正在做光山县令,所以他就被取名为“光”。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在官至尚书、官部郎中、应天章阁待制。
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父亲的言行教导,使年仅七岁的司马光“已知世事如成人”。
这孩子从小就很勤奋,特别喜欢历史书,尤其是《左传》。
而且他的名声从小就传开了。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孩在院子里玩捉迷藏,嘻嘻哈哈,有个小孩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比自己还高的水缸里。
水缸很深,眼看这个小孩就快被淹没了,有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有的跑去喊大人“救命”。
小司马光沉着冷静、急中生智,迅速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砸向大水缸。
随着“砰”的一声,大缸被砸碎,水从破口喷涌而出,溺水的孩子也被冲了出来。
这个孩子吓得嚎啕大哭,赶紧爬起来哭喊着找:“妈妈,妈妈”。
从那时起,小司马光以其聪明机智而闻名。
之后,汴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了一幅画,广为流传。
1038年,司马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
司马光做官后,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深受人们爱戴。
1064年,司马光写完《通志》八卷后,呈给宋英宗观看。
宋英宗翻阅了目录和一些章节,问司马光:“你还准备写后面的历史吗?”
司马光恭敬地回答说:“臣准备写下去,直到五代为止。”
宋英宗高兴地说:“朕知道你忠心耿耿,不畏困难,但要编撰一大部历史,仅凭你一个人很难独自完成。”
“你可以选择一些精通历史的人,帮助你编写这本历史书。”
司马光应命而起,立即在崇文院设立书局,并邀请刘颁、刘恕、范祖禹等人,一起研究编写工作。
崇文院是国家藏书最集中的地方,有3万多卷书。
有了这些坚强的后盾,司马光等人可以引用的信息更加丰富。
除了正史,他们还参考了300多种杂史和其他书籍。
后来大部分材料都失传,司马光等人有选择地引用,才把它们保存了下来。
在编写过程中,他们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步骤和编写方法,从开始收集材料到最终定稿。
司马光对历史资料的修订、文字的剪裁和润色,采取了严肃细致的态度。
他专门负责从第一卷到最后一卷的审批工作。
1067年,宋神宗即位,再次召见司马光。
鼓励他继续努力完成这项工作,并为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大喜过望,赶紧跪下说:“谢陛下,臣等一定要尽力编好《资治通鉴》。”
宋神宗还说:“朕要把《资治通鉴》的序言,告诫后代君主和官吏,把《资治通鉴》作为治理国家的镜子,每天学习,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司马光没有让宋神宗失望,也没让天下人失望了。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与国家治乱有关的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还记载了各朝统治人民的经验和教训。
司马光描述了历代统治者如何任用贤才,如何赏罚分明,都作为成功的经验,加以叙述。
甚至揭露和谴责历史上君王的荒淫、残暴,以及统治阶级的种种倒行逆施。
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等对历史影响很大的人物,既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又毫不掩饰批评他们的过失。
宋神宗在位时期,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
司马光和王安石原本是好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人谈不到一块去儿。
王安石做了宰相后,提出来的每一件改革措施,司马光就没有不反对的。
有一次,司马光奏请宋神宗取消青苗法。
此外,他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指责王安石侵犯了其他官员的职权,扰国扰民,搜刮钱财,还不肯接受别人的建议。
王安石也写了一封回信,反驳了司马光的四项指控。
信中说:“我受于皇命,改革法律制度,怎么能说我侵犯了他人的职权呢?”
“为国家办事,怎么能说我扰国扰民呢?”
“为天下百姓管理财物,怎么能说我搜刮钱财呢?”
“驳斥错误的言论,怎么能说我不肯听取他人的建议呢?”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死,但看到王安石有皇帝的支持,也无能为力。
最后他辞去了朝廷职务,离开了京城,去了洛阳,表示不再过问政事,关上门继续写书。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时间才完成这部著作。
为了写这部巨大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的信息。
除了采用历代正史外,他们还参考了300多种历史作品。
据说,这部作品写完成的时候,原稿堆满了两个大房间。
由于其丰富的材料、适当的剪裁和严格的研究,以及简洁生动的文字,它已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它为后来的人们研究历史,提供了相对完整的信息。
为了写这本书,司马光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写,经常忽视睡觉和吃饭。
他给自己做了一个圆木枕头,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头稍微动一下,枕头就会滚到一边,把他惊醒,他就马上起床开始写书。
可以说在整整19年的时间里,司马光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项工作上,每天工作到深夜。
当《资治通鉴》完成时,他的身体非常虚弱,老眼昏花,大部分牙齿脱落。
由于他在历史方面的贡献,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的书,但一些保守的官员还是记得他,因为他以反对新法而闻名。
虽然他一直不谈论政治,但很多人还是把他当成“真宰相”看待,就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洛阳有司马相公。
高太后临朝执政,就立即将司马光召回朝廷。
此时的司马光又老又病,然而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却丝毫没有放松。
他当上宰相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
有人劝阻他说:“宋神宗刚刚去世,马上就改掉他的政治措施,总是不太好吧!”
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制,好的自然不要改,像王安石做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再说,现在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是宋神宗的母亲,做母亲改变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呢?”
就这样,他不顾众多官员的反对,在第二年(1086年),就废除了王安石建立的新法。
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非常生气,没多久就抑郁而终了。
同年9月,司马光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最终病逝。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实施的新法,不是因为新法损害了他的利益,而是因为他的政治思想保守,富国强兵的政策与革新派不同。
司马光去世后,太皇太后和宋哲宗前往吊唁,追封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并赐授予“忠清粹德”。
他不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成就征服了当时的人们,还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史学宝藏。
《资治通鉴》记载了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事实。
294卷《资治通鉴》历经19年至1084年完成,另有《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共354卷,300多万字。
这本书记载了16个王朝,其内容丰富,材料选择广泛。
除了近2000卷的19部正史之外,它还引用了300多部著名的杂史、笔记和文集。
另外,历史资料选择严格,力求诚实可信,而且整本书的文笔生动流畅,可以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流传至今的历史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