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年),他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有名的文章大家苏洵。
关于他的父亲苏洵,《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看了苏洵的资料,才知道他也是很有才华,只是“大器晚成”。
苏洵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有足够的能力养家糊口,上面有两个哥哥,所以小儿子苏洵只喜欢玩耍或出游。
即使苏洵已经结婚生子了,仍然还是放荡不羁。
此外,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认为学习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不想学习而已。
即使他的二哥苏涣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但也没有刺激到他。
后来,当苏洵去考举人落选后,他发现自己不能没有真才实学。
于是,他一把火烧了之前写的所有文章,开始发愤苦读。
这时候,他已经25岁了(有说27岁)。
到了30岁,苏洵已经学有所成,可他意识到自己以前浪费了很多时间,因此他与妻子开始关注两个儿子的培养和教育。
苏轼和苏辙从小就很调皮贪玩,在多次劝说失败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此后,每当这俩个孩子玩耍时,他都故意躲在角落里读书。
孩子好奇一过来看,他就故意“藏”书不给看。
苏轼和苏辙心里嘀咕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
出于强烈的好奇心,父趁亲不在家时,两兄弟“偷”了书,嘻嘻哈哈地仔细阅读观看。
从那时起,两兄弟逐渐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有效地感受到了读书的无限乐趣,最后成为了一代著名的文学大师。
有一次,哥哥苏轼为了让弟弟苏辙好好休息,就特意在房间里准备了一张小床。
看到小床后,苏辙调侃道:“哥哥,你这是想让我永远成为你的小弟弟吗?”
听了这话,苏轼也笑了起来,说:“你这个小调皮鬼,还不赶紧睡觉去。”
除了彼此互相照顾,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之间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两兄弟在一起喝酒,苏轼突然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就问弟弟苏辙:“你知道为什么天上的月亮是圆的吗?”
苏辙摇了摇头说:“俺不知道!”
苏轼笑着说:“因为天上没有西瓜!”
苏辙听后也觉得十分有趣,顿时哈哈大笑。
他立即反击道:“你知道为什么哥哥的作品总是这么受欢迎吗?”
苏轼好奇地问:“为什么呀?”
苏辙嘿嘿一笑地说:“因为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哥哥最爱吃的肉夹馍味道。”
就这样,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之间,从小到大,往往充满幽默和笑声。
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照顾和关怀,毫不掩饰。
他们兄弟之间的互动,不仅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我们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温暖的体现。
苏辙从小就很崇拜哥哥苏轼,经常跟在他的身边,学习太的文学才华。
当然,苏轼也非常欣赏苏辙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幽默,经常称赞苏辙是他的得力助手和好兄弟。
1058年,苏洵带着21岁的长子苏轼和 19 年的幼子苏辙上京参加进士考试。
主考官欧阳修也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特别注重录取考生中,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他看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忍不住鼓掌叫好。
当时,试卷的名字是封了起来的。
欧阳修反复阅读后,觉得这篇文章很像自己的学生曾巩的风格,担心别人会说他偏袒自己的学生,就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
后来欧阳修才知道,写这篇精彩文章的不是曾巩,而是苏轼。
苏轼得知自己考中后,便去拜访一下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和他交谈后,发现他才华横溢、气度非凡,有些后悔自己没有把他的文章评为第一。
有一天,欧阳修对老朋友说:“像苏轼这样优秀的人才,我真应该让他获得第一名。”
这一次考试结束,苏辙也考上了进士,父亲苏洵开心极了。
苏洵知道欧阳修爱惜人才,就把自己这几年来写得不错的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看。
欧阳修看后大加赞赏,还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看过也很喜欢,破格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就这样,苏洵三父子在京城出了名,此后名声大噪。
后来,人们把他们合起来称为“三苏”。
有一段时间,苏轼离开京城到杭州做通判,即是帮助杭州的长官处理事务。
当时暴雨过后,西湖水经常涌出来,淹没附近的农田。
苏轼到任之后,立即召集当地老百姓,在西湖修建一条堤坝,控制西湖水的泛滥。
之后,人们把这条堤称为“苏堤”
有一次,苏轼去见朝廷大臣,苏辙也跟着去了。
苏辙在朝廷内堂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却不知道这个位置是专门留给皇帝的。
皇帝一来,却发现苏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当场十分生气。
苏轼却顺势为苏辙解围,化解了这种尴尬局面。
这件事情,也成了苏轼和苏辙之间的一段佳话。
虽然苏辙一直在哥哥的光环下长大,但他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却不容忽视。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智,成为了苏轼身边的得力助手和好兄弟。
正如苏辙所说,“吾虽苏轼之弟,而亦天下幸有苏辙也!”
苏辙的后半生,一直走在捞哥哥的路上。
有一次,苏轼因一些政治纠纷被贬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当时,苏辙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他多次向朝廷求情,希望苏轼能重回朝廷,最终还是成功了。
据说还有一次,苏轼说了一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话,被宋神宗判为死罪。
后来宋神宗爱惜他的才华,才免去了他的死罪,将自己贬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一家在黄州过得很清苦,只能靠一个朋友送的几十亩地,养家糊口。
他就把这片土地命名为“东坡”,而自己则命名为“东坡居士”,所以苏轼也叫“苏东坡”。
有一天,苏轼在黄州遭受洪水灾害的困扰。
苏辙为了帮助哥哥,亲自背着食物和衣服到黄州,帮助苏轼渡过难关。
苏辙和苏轼都是文学家,苏辙经常协助哥哥写文章和诗歌。
苏辙的文学才华也很高,他的文章在当时也很受欢迎。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并不轻松。
虽然苏轼的一生遭受了很多打击,但他一点也不愁眉苦脸。
在此之前,人们写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些男女之间的爱情。风格柔弱而哀婉。
苏轼则拓展了词汇描写的内容,开创了宋词的新局面。
他在词中写入了一些广阔的场景,如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他的风格,雄浑大气,豪迈奔放,这类词作称为“豪放词”。
而且苏轼的著作非常丰富,留传至今 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300多篇文章,另外还有许多书法、绘画作品。
可以说,苏轼不仅是文学造诣达到顶峰的文人,也是北宋中期书法创新的代表人物,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
苏轼的行书和草书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这是他书法风格的代表。
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各种各样的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对我国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义治国”的思想,强调理性治国,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以及中国现代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