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称半山,出生于抚州临川(今抚州东乡县),因此被称后人为临川先生。
他曾被皇帝封为荆国公,所以也称王荆公。
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喜好读书,而且过目不忘。
他出生于一个官吏之家,因从小就跟着父亲去各地做公职,不到二十岁,他就已经游历各地,阅历无数。
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先后担任扬州判官、鄞县(位于浙江省)知县、舒州判官等官职。
在此期间,他的政治才能得到锻炼。
在鄞县任职期间,王安石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动员全民建设水利工程,不仅消除了旱涝灾害,而且使交通更加便利。
后来,在宰相文彦博等朝中大臣的大力推荐下,王安石被调到中央任群牧司判官。
此时的他主要负责驯养、买卖国家马匹等事宜,群牧使包拯是他的直属上级。
然而王安石认为,官员只有体察民情才能为国效力,所以他们多次上奏朝廷,让他去其他地方任职,以贴近现实,为民解忧。
1057年,朝廷同意王安石的多次请求,任命他为常州知州。
不久,他又被调到江宁,担任江南东路提点刑狱之职。
王安石体察民情,看到“榷茶法”给东南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于是上奏朝廷,希望废除“榷茶法”。
对于此事,朝廷同意大大减轻了当地茶户和农民的负担。
1060年,王安石被调回京城开封,担任三司度支判官。
三司度支主要负责国家财政支出,关系到国计民生。
王安石汇集了多年的所见所想,写了一万字言书,阐述了他对政治、经济、民生等诸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并向宋仁宗上奏。
在万言书中,王安石写道:宋朝开国以来,一百年过去了。
国内外社会矛盾仍然错综复杂,外有:契丹、西夏等外族侵权行为;内有:许多不合理的制度。
国家迫切需要重新修订法规、培养官员、整顿财政,以适应内部和外部问题,实施重大改革是最好的政策。
万言慷慨激昂,文学才华丰富。
但是宋仁宗忽视了改革建议,而是欣赏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
于是,朝廷命王安石兼任修撰皇帝的日常生活。
这种职位是闲职,王安石根本无法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抱负。
因此他多次请辞,甚至躲在厕所里拒绝接受任命诏书。
然而皇帝的命令很难违抗,王安石不得不接受任命。
不久之后,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乡丁忧(举办丧事)。
宋仁宗当了42年皇帝,虽然他也任用了一些正直的大臣,如范仲淹、包拯等人,但他没有改革的决心,因此国家变得越来越衰弱了。
宋仁宗没有儿子,他驾崩后,由一个赵氏皇室子弟即位,这就是宋英宗。
宋英宗即位四年,因病去世,太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此时的宋神宗才20岁,正想改变这种羸弱的局面,以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标。
他身边有一位叫韩维的官员,经常在皇帝面前谈一些好意见,宋神宗听了非常称赞他。
有一次,韩维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
虽然宋神宗没见过王安石,但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印象。
现在他想找个帮手改革,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
王安石一回到京城,宋神宗就诏他进宫谈话。
宋神宗一见面就问他:“你看治理国家,从哪里开始?”
王安石平静地回答说:“从旧法改革开始,建立新的法制。”
宋神宗一听高兴极了,命他回去写详细的改革措施。
王安石回家后,当晚就写了一些建议,第二天送给宋神宗看。
宋神宗一看,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所有建议都符合他的意愿,便对王安石越来越信任。
1069年,宋神宗将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
当时朝廷名义上有四个宰相,但是病的病、老的老。
有些人虽然不病不老,可一听到改革就叫苦连天。
王安石知道自己跟这些人一办不了大事,就经宋神宗批准,任命了一批年轻官员,成立了专门制定新法制的机构,变相抓住了变法改革的权力。
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决定先从财政方面入手,率先发展生产,以实现“富国强兵”为指导思想。
变法派制定了一系列新法,涉及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多个方面,涵盖农业、手工业、商业,影响整个城市和乡村。
王安石还着手改革军事,试图提高军队综合实力。
此外,还改革教育制度,亲自撰写新教材《周礼义》、《书义》、《诗义》,后人称之为《三经新义》。
同时,他还制定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新的法规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颇有想法,得到宋神宗的认可后,便开始颁布实施。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青苗法。
这种方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推广到全国实施。
第二:农田水利法。
朝廷鼓励地方修复水利,开垦荒地。
第三:募役法。
朝廷官府的各种差役,民众不再自行服役,而是由政府雇佣人员服役。
民众按照贫富等级,缴纳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缴纳。
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朝廷政府的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第四:方田均税法。
为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户人口,一律由政府根据土地丈量为准,核实土地数量纳税。
第五:保甲法。
朝廷政府根据居民组织农民,每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家里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抽一个当保丁,闲暇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正当王安石准备大展拳脚,实现自己多年的政治理想时,变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
由于新政触及了一些官员的特权,损害了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司马光率领的保守派势力,进行强烈反对。
朝廷重臣吕公著、韩琦等人也极力反对。
此时,司马光担任右谏大夫之职,他最初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但由于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利益,他们逐渐成为政敌。
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强烈建议他恢复旧制度,停止改革,并指责王安石“生事扰民”。
王安石回信犀利,不仅驳斥了司马光的观点,还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
后来,由于反对派的势力太强大,再加上变法的实施,一些非法官员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敲诈勒索,导致变法效果不大,使王安石陷入“众疑群谤”。
有一天,宋神宗诏来王安石就问他:“外面的人都在谈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大家的舆论,不遵守祖先的规则,你觉得怎么办才好?”
王安石平静地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治事务,这可以说是为了防止天变。”
“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是为了照顾公众的舆论。”
“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时候,只要咱们做得合理,为什么害怕别人讨论呢?”
“至于祖先的旧规则,它并不是固定的。”
尽管王安石有坚持三不怕,但宋神宗并没有他那么坚定,听到很多人反对,内心就有些动摇了。
1074年,河北发生了一场大旱灾,连续十个月没有下雨。
农民吃完了粮食,便到处逃亡。
宋神宗正在为这件事情发愁,有一名官员借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了宋神宗。
这里面说,干旱是由王安石的改革引起的,并请求宋神宗罢免王安石宰相之位。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叹了口气,晚上怎么也睡不着。
没几天,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宋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要求停止新法。
眼见新法不能实施下去,王安石气愤上书辞职。
宋神宗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京城,到江宁府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将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
过了几个月,天空出现慧星。
这原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
宋神宗又慌了,要求大臣对朝政提出一些建议。
有一些保守派的大臣趁机攻击新法。
王安石尽力为新法辩护,要求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决。
接下来,王安石依然无法执行自己的主张。
到了第三年(1076年)春天,王安石再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回到江宁府。
1086年,保守派占据了朝中的绝对优势,下令全面废除了新法。
得知这个消息不久,王安石便抑郁中去世了。
这次变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宋政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其负面影响是:加剧政府垄断,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损害农民和手工者的利益,这也是变革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王安石政治能力出众,在文学和思想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建树。
他的政治散文很实用性很强,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价值。
所以他的散文题材,大多涉及社会、生活和政治。
王安石的散文继承了“古文”运动的风格,语言简洁而精致,在中间层面进行了高度的总结,澄清了事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也因此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