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夏签订了一份协议,这个协议为庆历和议,那么庆历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呢?
除辽国之外,还有一个西夏的国家也是经常入侵北宋边境。
在那几年里,北宋和西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双方两败俱伤。
1038年,雄心勃勃的李元昊称帝建国,将国号定为西夏,希望得到宋朝的认可。
宋仁宗不允许,下令攻打西夏,捉拿李元昊问罪。
就这样,宋、夏两国拉开了战争的帷幕,并持续了三年之久。
但是在这三年里,宋、夏两国的战争,都以宋朝的失败告终,使宋朝疲于应战。
不过,虽然西夏赢得了战争,但收获却远远少于损失。
西夏国投入大量的物资支付战争开销,使其财政面临很大的压力。
此外,由于挑起了战争,西夏失去了宋朝提供的大量岁赐。
两国边境地区的榷场(买卖)被关闭,双方经济贸易交往受阻,导致西夏国物资短缺,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在这几年的战争中,西夏的收获远低于宋朝和平时期所给的好处。
人们生活艰苦,将士们无心再战。
另外,原本已经结为联盟的西夏与辽国在边境问题上发生了冲突,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盟约开始形同虚设。
西夏别无选择,只能提出议和,以免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
1042年,西夏皇室成员李文贵作为西夏代表,前往宋都东京参加和谈,宋朝的代表则是太师庞籍。
1043年,两国进入了正式谈判阶段。
1044年,经过多次的讨价还价,宋、夏两国最终在宋仁宗庆历四年签署了和约。
和议规定:第一,西夏是宋朝的臣国,宋朝为李元昊重新的封号。
第二:在之前的战争中,西夏占领的宋朝领土和边境地区的藩汉一带,都被归类为宋朝的领土,双方可以在各自的领土内自由修建城堡。
第三:宋朝每年给西夏提供岁赐,常规的有5万两白银、13万匹绢丝、2万斤茶叶。
另外,各种节日有22000白银、23000绢丝、10000斤茶叶等物品。
由于这个合约发生在庆历年间,因此历史上称之为“庆历和议”。
说到庆历协议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协议,更重要的是,北宋对西夏给了很多好处,当时西夏的皇帝李元昊对宋仁宗提出了许多要求。
在这份协议中,北宋要求西夏向宋朝称臣。
并规定:在之前三场战争中,无论是掠夺的财产、还是俘虏的士兵,不用还给对方。
此外,如果有人逃到了对方的边境,自己的国家不得跨境追逐,由对方的国家处理,还给这人所属的原来国家去。
而且西夏发动战争所获得的宋朝领土,现在全部还归于宋朝。
当然,西夏不能单单只接受北宋的条件,西夏也同时向北宋提出了一系列条件。
因为当时的战争,让西夏各方面都遭受了重大损失,使得西夏经济大幅下降,百姓不堪重负,这阻碍了西夏的经济发展。
因此,他们要求宋朝每年给西夏一定的银绢和茶叶,它被用来保护人们的基本生活,而且还要在不同的节日里,西夏还必须要有银两、绢丝和茶叶。
与西夏能给北宋的条件相比,西夏向北宋提出的条件特别不公平,但宋仁宗为了结束这场频繁的战争,还是同意了西夏提出的要求。
以上就是庆历和议的内容,虽然不公平,但这次和解仍然给两国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事实上,庆历和议的主要影响是:减少了两国之间的纠纷,并且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两国和平相处。
虽然在此期间也有几次战争,但比庆历和议之前的战争要少得多。
这给两国百姓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活,让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安家立业。
同时,增加了两国自己民族文化交流,并加速了血统的融合。总的来说,这次和议仍然是必要的。
总的来说,这次和议仍然是有必要的。
这种基于和平原则的和约协议,为两国带来了近50年的和平,还为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夏吸收了中原大量的先进文化,国力逐渐增强,后来与宋、辽两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