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二九一下车,就邀请三叔冯三去自己家吃饭,当做是感谢冯三的帮忙。
可家里传来一声声敲铛铛的声音,也听到有人在念什么类似于死人时超度的经文。
冯二九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两天他忙着去找幺妹,父亲、母亲也没有向他提及任何事。
冯三拒绝了冯二九的邀请,他知道这个侄儿也是可怜,遇到这样的事自己再不帮他,还有谁能帮他呢。何况自己也是村里的干部,于情于理都应该管这事。对于这顿饭没必要去吃。不过,他也听到冯二九家里的动静的声音了,他还是决定和冯二九一起去看看,万一还有其他的什么事呢。
说话间,冯二九三人就来到冯二九家,越走近声音越大。
冯二九来到家门口,看到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头坐在自家堂屋里,嘴里振振有词,手里的铛铛伴着嘴里的词有节奏地敲着。他的面前摆放着一个筛子,筛子里面的升斗装有一斗米,米里立着一个鸡蛋,插有三柱已经燃了一半的香。升斗的旁边放有一块刀头肉,还有半碗酒,在旁边还有几块丁状的白豆腐、糍粑。在筛子的旁边放有一个洗脸盆,盆里装有半盆水,盆上横放着用竹子编制而成的平台,平台上面有一个用茅草编制成的茅草人,用白纸画了眼睛鼻子,还穿了衣服。
眼前这一幕让冯二九不知所措,完全搞不懂是干什么。冯三也有些不明所以。即使二人也知道这是送鬼仪式。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送,为谁送?
老头似乎没有注意到冯二九们的到来,自顾自地干他的事。
倒是冯二九的父亲从屋里拿着一只杀好的鸡出来,看到冯二九和冯三站在门口,顺便打了个招呼。当看到冯二九身后的幺妹时,先是一怔,随即是转而自然。继续和老头忙手上的事情。
冯二九招呼冯三先去灶边坐。在农村,建房时一般都会另建一个厨房,厨房和客厅(也就是堂屋)、卧室是分开的。灶边,也可以叫火坑边,就是平常煮饭吃、煮熟食喂养牲畜的地方。
把冯三引到灶边坐下后,冯二九就去找母亲,他要问问这是干什么。
冯二九把母亲喊到屋外,充满疑惑地问:“妈,你们请人来干什么?”
“你爸请来送鬼的”,母亲看着堂屋里的两人说。
“是为什么呢?”
“幺妹昨晚不是没回来嘛,你爸怀疑是遇到脏东西了,被那些死得不干净的迷了心眼,被勾魂,跟到走了。”
“以前就有这样的事,你武哥,就是那个有点神经病的武哥。大晚上的,在家吃饭,他一个人在家。不知怎么了,像是丢了魂一样,一个人从家里出来,一直往凉风洞那边走。后来你伯伯来到家后没看到你武哥,就到处找,毕竟他是有精神病,万一在哪发病死了怎么办。在寨子上找不到,就有人跟你伯伯讲,说你武哥一个人往凉风洞那边去了,走的时候身体直直的。你伯伯听说后,立马找来几个人拿着鞭炮,一路放着鞭炮去凉风洞找人。结果还真在凉风洞那边的一个坟前找到的。你讲怪不怪,你们年轻人啊就是不信这些,老辈子传下来的会有错吗?”
冯二九是不信这些的,觉得这些是封建迷信,平常父母在弄这些时,他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和父母去争论太多。老一辈有老一辈的想法。在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地区,在遇到什么事时就会把这种送鬼当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幺妹失踪这事,就在家里送鬼不出去、不想办法去找,她会自己回家吗?做这事无疑是图个心理安慰罢了。
冯二九没有与母亲争执,就随她去吧。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能意识到做这样的事对成事没有丝毫帮助就不错了。冯二九倒是个实干家,即使憨厚老实。他也懂得去算命是改不了自己的命运的,随便算命先生如何夸你。如果算命的说你四十岁能发财,那你就在家坐着从二十岁等到四十岁,看看灵不灵。
不到半小时,这场为幺妹送鬼的仪式算是完成了。幺妹回到家也只是在旁边看,时不时帮忙去拿点柴火进灶边。
冯三是留下和冯二九他们一起吃饭的。冯二九的父亲是他哥,既然都来到家了,肯定是要吃饭的。
吃完饭,父亲便安排冯二九骑车送那个先生回家。冯三留下来跟冯二九的父亲聊了会儿天。
“哥,你今天这事是为了什么事而做的?”,冯三是知道这是送鬼的仪式,但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送。
“幺妹不是没回家嘛,为她办的。”
“你是怀疑她是被勾魂了?”
“嗯,是的。”
冯三摇头叹了叹气,对于自己的这位兄长,他是知道的。这一辈子遇事就只知道这样做。自己的伯伯,也就是冯二九的爷爷,就是因为这位兄长不及时送去医院医治而死的。
当时自己的伯伯在坡上干活时不小心摔倒,那会已经七十六岁了,刚开始时只是走不得路,一直没送去医院医治。也是请人送鬼解鬼,亲戚族亲拿猪仔来杀吃,说是趁人还在能吃时拿点好吃的来给他吃。就这样耽搁了,从开始时的走不得路,到后面病情恶化,吃不下饭,一拖再拖,四个月后就死了。本来是可以挽救的,因为愚昧无知活生生地把一个人拖死。这无疑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冯三也难得跟他啰唆。也就是这副德行,不好好挣钱,家里没钱给二九读书,把二九的前途也耽误了。对于农村人而言,在没有老天爷特殊照顾,读书无疑是最好的出路,现在这个年代没文化,去哪都难以求职生存。现在全家中,傻的傻,伤的伤,还有一个整日酗酒醉酒。全家就冯二九一个劳力,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想要改变现状是很困难的。
冯三之所以留在冯二九家吃饭,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之前和冯二九说的中山养蚕的事,他是真的想帮帮这个侄子的。他想要同冯二九的父母商量。
冯三把向冯二九的父亲讲,现在政府开始在耐村这一片区推广实施种桑养蚕产业,详细讲了农民栽一亩桑树有两千元的资金补助,其中壹仟陆佰元是与政府合作的民企所得,用来购买树苗、养蚕用的蚕床、蚕苗、药水等物资,另外肆佰元是农民得的补助。
冯二九的父亲的态度坚决,对这事没什么兴趣,持反对意见。他觉得自己种点玉米就行了,完全不需要发展什么种桑养蚕产业养蚕挣钱。冯二九的母亲态度亦是如此,说种玉米还能养鸡养猪。
冯三眼见嫂嫂们的态度如此坚决,也没多说什么,就走了。
没人注意到的是,三叔和父亲母亲谈话的这一幕被站在屋外的冯二九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