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一种密码信息,高奇小组在胡思明的协助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日本秘密导弹发射井可能位置分布,即是在对这类信息检测结果的分析基础上作出的判断。
难在对第二、三类密码信息的了解和破译。
所谓二、三两大类,实际上只是很少很短的几条信息而已,何从寻觅?
高奇和胡思明的思路自有他们的道理。
“只要是打算运用的密码,就一定曾经过实战性的测试。否则难以证实、保证其在一旦应用时的保险系数。”
“启动用密码不仅必须经过测试,我想还必须通过不同渠道测试。不然的话,怎能达到至少双重的保险?不会只是采用有线方式作为唯一渠道。”
“紧急启动密码经过测试,紧急制动密码就一定也会通过测试,以检验其可靠性能。”
由此他们设计了寻密法案,并且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上级批准。
用“大海捞针”来形容这种工作的难度并不为过。
经过细细斟酌,他们决定将被检索的信息包容时间订在一个月内。从2032年2月10日到3月10日。时间段的扩大将视检索分析结果而定。
从各种渠道——其中以无线渠道为主——得到的经过筛选的日本方面信息,一个月时间内,存储进这座状如大型空调机的巨型电子计算机内的数量不大不小:9578亿4千4百万3047条。
这其中,仅出现过一次到出现过10次的单种信息信号为2937亿9千多万条。
面临信息大海,高奇、胡思明相对苦笑。
他们的助手也都面面相觑。
“我敢断定,这两千多亿条信息中,必定有核武启动密码和制动密码。”
高奇想让大家轻松一下,故意说了句像是废话,且并无什么把握根据的断言。
连续工作长时间后,助手们都疲惫不堪。
高奇请他们去各自放松休息,自己仍和胡思明在工作室里寻思破解之路。
两人一边商议,一边随时将新想法打进电脑,测试其有效性。
在鼓捣了不下20种大方式时,胡思明又冒出来一个新主意。
“可以试试先取出那些同时以有线和无线两种渠道输送的信息。”
高奇的精神顿时又上来了,一边在键盘上敲打,一边说:“先归大部,再分小类。有理。”
“在此时将地区范围缩小,”胡思明喝了口热茶,“以我们前段的工作结果为设定基础。咱们既然判断日本人的秘密发射井场主要设立在北海道,我们先专取通往北海道的有线信息怎么样?”
“我们获取的日本人的有线信息,应当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吧?”高奇觉着把握不大。
“我看,能有百分之十就满不错了。”胡思明答道。
获取它国情报信息的电子途径不外乎那么几大类。
电话,这半是有线,半是无线方式传输的通讯方式,一直就是各国情报机构刺探其他国家情报机密的捷径之一。
互联网是另一条可从外部打进它国信息网络获得有用情报的路径。
胡思明和他的手下们,经常在互联网上过关斩将,杀入日本的官方、民间电子系统,获取大量情报。
自战争正式开始以来,更是全部一古脑儿收光其信息,再由大型计算机分类分析。
电报和传真,也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类,自然也都在可刺探范围之内。
从中小企业一直到大规模的跨国公司,无可计数的商业行为中的业务联络往来,利用好了,亦可从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我想,”高奇停止了敲打键盘的动作,身体一拧,转椅转了半圈,面向胡思明,“咱们先设定大约有效的可搜寻方式,比较一下,先选择突破可能性最大的方向方式开始。”
“有理,”胡思明咽下口中茶水,嚼着一片茶叶,“方式选出,更利于全面铺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