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040年,李元昊大举攻宋以来,虽然宋军一败再败,将士死亡无数、损失惨重,但宋朝镇军等堡垒依然屹立不倒,继续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好水川、三川口之战后,李元昊气焰日盛,不断调兵遣将侵犯宋朝,宋军由于机动兵力的损失很大,只能被迫采取守势。
1042年,李元昊的谋臣张元献计。
张元说:“宋朝的精锐部队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因此宋朝关中军队非常薄弱。”
“如果西夏军牵制宋朝边境的军队,使其宋军无暇顾及关中地区,接着再派一支强悍的军队进攻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取胜机率很大。”
李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出了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攻击宋朝。
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宋军;另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进攻渭州。
9月下旬,李元昊又采取张元之策,于天都山(今宁夏海原东)集结约10万厢兵,分兵两路,再次大举进攻宋朝。
一路出鼓阳城,另外一路走出刘蹯堡(今宁夏固原西北),钳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试图引诱宋军出击,聚而歼之。
宋朝的安抚招讨使王沿,得知西夏军要来进犯,赶紧命令副使葛怀敏率领宋军,从渭州(今甘肃平凉)抵达瓦亭寨(今宁夏隆德东北),阻击敌人。
此时,葛怀敏的官职是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算得上位高权重。
京城那里有人给了正使王沿托关系,说让他多给了葛怀敏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
所以去阻击西夏大军的主帅,就成了葛怀敏。
王沿从未见过葛怀敏打仗,不知道他的水平如何,心里非常担心。
因此临行之前,他多次警告葛怀敏,切记深入,可以在第背城扎营。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你应该老老实实坚守,只要你阻挡住敌人,就算是大功一件,千万不要头脑一热,去给西夏军送人头呀!
葛怀敏连连称是,但心里根本没有当一回事。
葛怀敏率军抵达瓦亭寨后,立即下令继续北进,进入瓦亭寨北侧的五谷口。
王沿知道后十分害怕,赶紧派人给葛怀敏发信,让他背城为营,示敌以弱,然后设伏兵歼灭敌人。
王沿告诉葛怀敏打胜仗的方法,但葛怀敏依然我行我素。就是不听王沿的劝诫,带领宋军数万人马继续北进。
当宋军一直走到镇军西南时,有一些下属禀报西夏军就在不远处,葛怀敏这才下令安营扎寨。
宋军将领赵珣认为,西夏军是劳师远征,后勤压力相对较大。
只要我们派兵拦截西夏军的退路,然后坚守镇戎城,确保粮道安全,就等到西夏军疲惫不堪,然后咱们主动出击,一定能取胜。
然而,葛怀敏立功心切,觉得坚守不是自己的风格。
他不听赵勋的建议,下令将全军数万人马,分成四路,进军定川寨。
宋军抵达定川寨后,西夏军对宋军发动猛烈攻击。
由于葛怀敏下令兵分四路,兵力过于分散,各路宋军都被西夏军分割包围。
恰好又是狂风大作,卷起尘土,各部宋军无法看到自己友军的位置,顿时阵脚大乱。
结果就是河西的刘贺军、东北部的曹英军都被李元昊打败。
剩下的宋军惊慌失措,争相逃到定川寨,导致无数士兵死于踩踏。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葛怀敏,根本没有心思主持大局,因为他是第一个往城里逃跑的人。
据说当时,他吓得从马背摔下来,差点就被自己的乱军踩死。
幸好赵珣率领一些宋军守卫门桥,西夏军才没有攻进来。
经过这一场战役,宋军损失很重,但主力依然存在。
赵珣认为,如果向镇戎军突围,必然遭到西夏军的阻拦,最好绕过笼竿城,但葛怀敏现在想回到镇荣军。
葛怀敏一意孤行,不听赵勋的话,强行下令向外面突围。
临行之前,有将领跪在马下,请求转道而行,葛怀敏依然不为所动,立即带领宋军逃向东南方向。
最终,宋军中了西夏军的伏击,前进的桥早已被摧毁,后面的退路也被西夏军切断。
就这样,葛怀敏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
他自己死在乱军之中,16名将领战死,如赵珣等人都被杀死。
李元昊取胜后,继续挥师南下,先后攻克了几个大寨,其大军直抵渭州。
在600里的地区,西夏军烧杀抢掠,杀人无数。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所到之处,宋军都害怕得壁垒不出。
10月初,李元昊得知范仲淹率领军队前来救援,又受到陕西各路的20万宋军牵制,就没有再孤军深入,大掠而归。
定川寨一战中,宋军损失了数万名精锐,还阵亡了一批军队中的优秀将领。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一位统帅,对于战斗胜负的影响有多大。
宋军不缺能打仗将领,也不缺能战之军,只有宋朝廷喜欢任用无能之辈,干涉将领,才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这只能说宋朝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失败。
在这一次战役中,李元昊料敌用兵,首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诱使宋军出战,然后断其粮道和退路,集兵围攻,一举获胜。
宋朝主帅葛怀敏不懂兵法,轻敌贪功,违令冒进,反复拒绝部将的正确建议,使其宋军损失惨重。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葛怀敏的无能和愚蠢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