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曾说过一句光照千秋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来,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这句话,为世人所敬仰和叹服,历代有志之士都以他为榜样。
范仲淹在政治、军事和文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朱熹称赞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一流人物”。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刻苦读书、考取功名的道路非常艰辛。
可怜的范仲淹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今山东邹平)一个姓朱的人家里。
年幼的范仲淹,不吃米饭,只吃冷冻米饼,这可能是最节约食物的小孩了。
他先是把很少的黄米倒进罐子里,煮熟后不要吃,让它静置一段时间,接着再拿出来。
然后切成一块块的冷冻米饼,旁边有一个胖小孩舔了舔,感觉太难吃了,但他却吃得津津有味。
由于小范仲淹家里很穷,同时又非常渴望知识的他,总是偷偷摸摸地爬上私立学院的窗户观看。
但每次都会被私塾先生发现,责骂他一顿说:“没钱就不要来偷听,真是一个顽皮的小孩。”
于是,沮丧的小范仲淹回家就询问母亲说:“有没有不用交学费的书院,俺好想读书。”
看着这孩子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她心里也不好受,善良的范母想到,离家不远的寺庙里,有一个老方丈正在免费教书。
小范仲淹不解地问:“跟和尚能学什么呀?打坐念经吗?”
然而,尽管他嘴上这么说,但求知识的欲望仍然促使小范仲淹来到寺庙,开始跟着方丈学习。
不过,他在课堂上总是闹出笑话来,因为他经常饿肚子总会咕咕叫,由于他带来的口粮不多,从之前一天三餐减少到后来干脆一天一餐。
甚至到现在这时候,他都舍不得吃一顿饭,只是把很少的黄米倒进罐子里,加入一大碗水,煮熟后再静置,他又回去读书了。
到了第二天,黄米和水凝结成块,然后取出切成小块,等饿急了再吃。
范仲淹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即使穷得连三餐都吃不上,只能吃冷粥和咸菜度日,仍然刻苦学习知识。
当他晚上学习到累了的时候,他就打一盆冷水泼在脸上,让自己醒来,继续努力读书。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庭一直比较困难,小范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庙,母亲总是叮嘱他多带点米粮。
一方面,她担心儿子吃不饱,身体受不了。
另一方面,她怕给寺庙的师傅增加负担。
但每次小范仲淹都不多带米粮,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唠叨劝说,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心里有数,带了不少呢!”
回到寺庙时,米粮要交给厨房,代为煮熟,随寺庙的钟声一响,就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是小范仲淹从早到晚,一心一意地读书和思考知识,经常没注意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到了上课的时间。
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看到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小范仲淹很过意不去,觉得给别人添麻烦。
为了方便读书,他准备了一个小锅炉,自己做饭。
小范仲淹按照自己的想法,每天晚上,量好米饭,加好水,在小炉子里点燃木柴,煮米粥。
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
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就过去了,他就脱衣服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锅里的米粥彻底凉了,凝固成一整个圆形。
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划了一个十字,把一锅完整的粥分成四块。
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一日两餐,这就是“划粥”。
小范仲淹用什么蔬菜配菜?蔬菜就在寺庙周围的山上。
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的野韭菜、野蒜、野山芹菜,还有苋菜、苦菜、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用的野菜。
小范仲淹白天去山洞读书的时候,顺便拔几道野菜回来。
吃饭时,将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片,加入少许盐搅拌,一顿饭就成了。
这就是“断齑”故事的由来。
切碎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单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这些范仲淹的创造!
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后来,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辉煌成就的展现,“划粥断齑”已成为范仲淹青年时期刻苦学习的特殊成语。
据说有一次,范仲淹在洞里读书时,两只小老鼠跳进粥锅里吱吱叫。
他抬头一看,是两只白黄相间的小老鼠,小范仲淹连忙着把小老鼠赶出去。
两只小老鼠匆匆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小范仲淹追到树下,看到鼠洞一边闪着黄光,鼠洞一边闪着白光。
他很惊讶,拿起铲子挖了一个鼠洞,原来下面是一个大地窖,他扒开一块石头,但里面装满了金窖。
小范仲淹把它埋好了,挖另一边的鼠洞,看到是一窖白银,还是不动分文。
埋得像以前一样好,回到洞里挑灯夜读。
有一天,方丈看到范仲淹如此勤奋,刻苦学习,品质优良,便推荐他去一家书院学习知识。
一听了这话,范仲淹非常极了。
来到书院后,范仲淹学习更加努力,经常拿着一块米饼边吃边读,每天学习到深夜。
学院里有一个同学,他的父亲是一名官员,十分同情范仲淹,所以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就让他给范仲淹带一些好菜。
范仲淹推脱不过就接受了,却放在一边没吃。
到了第二天,看到这一幕,这位同学非常生气。
范仲淹赶紧解释说:“非常感谢你们的好意,但我已经习惯长期吃粥了,如果吃了你的好饭菜,我怎么能再有吃粥的习惯呢?”
这位同学一听范仲淹的话时,忍不住向他抱拳致敬。
接着范仲淹又说出自己的信仰,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范仲淹笑着说:“我这是在磨练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呢!”
从那以后,范仲淹凭着吃苦耐劳、努力学习的精神,最终考取了功名。
范仲淹离开寺庙30年后,醴泉寺发生一场大火灾。
慧通大师不忍心寺庙毁在自己手里,于是派人去找身在延州的范仲淹求助。
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地招待了和尚,但他没有提到援助寺庙的事情。
当他离开延州时,立即修书了一封,并赠送了两袋好茶叶,让人回复慧通大师。
寺庙里的和尚,一听说范仲淹没有提到寺庙的修复事情,大家都很生气,大骂他忘恩负义、白眼狼。
过了几天,慧通大师展开范仲淹的信,只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
知道事情原委后,慧通等和尚对范仲淹不贪财、密封不取的高尚品格更加无限敬意。
不久,慧通大师下令掘出金银修缮寺庙,使醴泉寺又重新复兴起来了。
这就是很多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努力学习,博览群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他培养和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长大后的范仲淹,考取了功名,不仅高中榜首,而且还做了宋朝的宰相。
此外,他的这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