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张蓉薇到这华中山区工作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离开英国之前,她和英国人丈夫,一位土木工程师,商量向中国新抗日战争捐款的数额。
丈夫坚决主张,多捐一些。
丈夫的曾祖父辈,经历过反法西斯战争,家中传下的信条之一,就是“国家有难,倾家投入”,何况这只是捐款?
不料捐款之后,张蓉薇提出,回中国参加战斗!
丈夫总有百般不舍,也很快同意了妻子的选择。
他当然也想到,妻子的能力,只需稍少的训练学习,便是战争中急需的医护人员。
夫妻俩在一起设想过她回国参加新的抗日战争的种种前景。
什么设想,都与现实相差很远。
好在张蓉薇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经过了中国大使馆战时回国人员服务处的紧急登记验证,张蓉薇飞回了中国。
在华北战区工作的日日夜夜里,张蓉薇经过了初始震惊,忙得头晕脑胀,逐渐麻木机械,继而又恢复关心揪心但已经冷静许多--等战时医护人员必经阶段。
华北忙完,她又坚决要求去台湾战区。
这回没得到批准。
上级说,台湾,去的人很多,现在需要你去另外的地方,你去不去?
对支援祖国的海外华人华侨,上级当然要考虑到安全等问题。
张蓉薇认为是这样,她对上级说:“我不怕危险。”
与她谈话的上级领导是个女少校,笑了说:“大姐,您怎么知道我们想安排您去的地方不危险?要是战争发展,日本人不收手,那里,可能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张蓉薇听了,知道决不是开玩笑,同意了。
她来到了华中山区里的这个工厂区。
这里生产中国第一流坦克。
张蓉薇今年四十五岁,正是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好时候。
她已经在海外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这就是说,她的工作经验积累,完成于海外,她对工作和人生的态度,最后形成定型也大体在海外完成。
像大多数女性一样,张蓉薇对政治、战争一类大话题,并不像男人们那样热心并投入激情。
大体上,“男人主要关心社会,女人大多关心人生”,这个社会学结论,被事实证明基本正确。
当然,这是在保持总体是非观的前提下的一种细节描述。
张蓉薇也和所有女性一样,有一颗爱国心。
不然,她不会放下英国舒适的一切,跑回中国来参加新时期的抗日战争。
驱动她回国的,还有从小受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点点渗到骨子里,血液里的民族精神吧。
张蓉薇的外曾祖父,活到接近百岁。他可算是张蓉薇精神思想上的重要家庭导师。
外曾祖父前大半生乃是一部传奇。
外曾祖父十九岁的时候,是国民革命军华北某部驻军大刀队小队长,参加了长城抗战。
后来,他杀来杀去,绕来绕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他竟然当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某部敌工部部长。
他后来的经历,依然坎坷起伏,无数次惊险跌宕,到老了,一身荣誉,四世同堂,享足了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