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听取了赵普等文臣的建议,以和平的方式、分阶段收回了禁军将领和藩镇节度使的兵权。
在此过程中,宋太祖分别在建隆二年(961年)和开宝二年(969年)宴请禁军主要将领和部分藩镇节度使,随后解除兵权,后人称之为“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成为皇帝后,他的母亲自然成了太后,是为昭宪太后。
当大臣们祝贺太后时,太后皱起眉头,表现出一副非常悲伤的一样。
大臣退朝后,侍从们问太后:“皇帝即位了,你怎么还不开心呢?”
昭宪太后说:“我听说当天子很不容易。”
“如果能很好地管理国家,这个位置才是非常尊贵。”
“可假如管理不善,国家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就算想做一个普通人,恐怕都做不成了。”
然而,昭宪太后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虽然宋太祖即位为帝,但全国还没有统一。
更不用说周围的割据政权,就是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者对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气。
因此,宋太祖赵匡胤刚登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士兵反叛宋朝廷。
尽管后来叛乱已经平息,但宋太祖心里仍然很不高兴。
因为自五代时期以来,王朝的更替,主要是很多内部将领手握兵权,拥兵自立。
现在自己已经当上了皇帝,如果那些拥有兵权的将领再次反叛,可能就会推翻自己的政权。
此前,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这些叛军平定下来。
为此,宋太祖心里总是不踏实。
961年的一天,他独自与赵普谈话,问道:“自唐末以来,已经换了五个朝代,无休止地战斗,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枉死,这是什么原因呢?
赵普回答说:“原因很简单。”
“国家混乱,问题在于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手中,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吧,这两个人是朕的老朋友,不会反叛我的。”
赵普继续说:“我并不担心他们的叛变。”
“但据我所知,这两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
“有朝一日,下面的将领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是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敲了敲额角说:“幸亏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中举行酒宴,邀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军来喝酒。
酒过三巡后,宋太祖命令旁边的太监退出去。
他拿起一杯酒,先敬大家喝了一杯酒,说:“如果我没有你们的帮助,就不会有现在的地位。”
“但你们也不知道当皇帝有很大的难处呢,还不如做个节度使逍遥自在。”
“不瞒诸位,这一年来,我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讶,赶紧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宋太祖说继续:“这还不明白吗?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人一听这话,非常慌张,连忙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天下已经太平,谁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呢?”
宋太祖摇摇头说:“你们这几位忠臣我是信得过。”
“就怕你们的部将有一些人贪图财富,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候你们又改如何,恐怕也不得不顺从吧?”
听到这里,石守信等人感到大祸临头,赶紧连连磕头,泪流满面地说:“我们都是粗人,并没有想到这一些,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呀!”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妨交出手中的兵权,到地方上当一名闲官,再买一些田产房屋,给子孙留下一些家业,平平安安享受晚年。
“而且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忌,这不就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咱们一定遵命!”
宴会一结束,每个人都回自个家了。
第二天上朝,参加酒宴的将领纷纷递出了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
宋太祖立即批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赐给他们一大笔钱物,并把他们送到各地做节日使者。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969年,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朝见皇帝。
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了一场宴会。
宋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元老,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忙,还要你们做这种苦差事,朕心里很过意不去!”
有一个聪明的节度使,立即接口说:“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置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批准我告老回乡。”
不过,有一个节度使不识抬举,唠叨地夸耀自己的功劳,说自己做出了多少贡献。
宋太祖一听,皱起眉头说:“这都是陈年往事了,你还提它干嘛?”
第二天,宋太祖解除了这些节度使的所有兵权。
从那时起,宋太祖收回了其他地方将领的兵权。
他还对军事进行了改革,从当地军队中挑选了一些精锐的士兵和强悍的将领组成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各个地方的行政官员也由朝廷任命委派。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皇权的巩固,使其北宋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