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3年,赵匡胤消灭了湖南、湖北地区的割据势力,成功占领了长江中游的一些险要位置,切断了后蜀政权与南唐政权的联系。
同时,这也激发了赵匡胤更大的野心,所以他计划摧毁后蜀政权。
他一方面命令将领前往边境加强军队训练,制造战船。
另一方面,命令各郡县提供轻便的马车辆,以确保山地运输的顺利进行。
此外,赵匡胤还专门设立了西南转运使,为战争爆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
宋军如此重大的行动,后蜀自然看在眼里。
后蜀末帝孟昶得知后,采取了宰相相的建议,主动向宋朝称臣纳贡,以保持和平。
不过,朝中大臣王昭元强烈劝阻,他认为应该占据有利地形,坚决抵抗,并派使者到北汉,同意联手对宋军作战。
但在这个过程中,后蜀的使者不想去,从而转向投降宋朝。
一切准备就绪后,赵匡胤率领5万人马,兵分两路,进攻后蜀政权。
第一路,崔彦金担任将军,带领步兵和骑兵联合部队3万人马,从凤州出发,沿嘉陵江南下。
第二路,刘光义担任西川营地副总部,带领2万名骑兵从桂州逆流而上。
两路宋军共同配合,最后一起攻击目标是成都。
为抵抗宋军的侵略,后蜀政权也积极部署士兵,其中一名将军率领军队从成都北上,占领剑门等军事要地。
宋军北路军队进入后蜀政权后,首先占领兴州,击败蜀汉军队7000多人。
紧接着,宋军代乘胜追击,先后攻击了渔关等20多个城池,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后蜀政权得知兴州失守的消息,非常害怕。
蜀军急忙放弃兴州城来到一个县城,依靠这里的地理位置进行抵抗。
宋军的马军指挥使率领军队,乘胜发动攻击,再次击败蜀汉政权的军队,直接活捉对方重要人物。
为了保全自己,蜀军的残余部队索性在撤退过程中烧毁栈道,最终撤退到利州东北部。
当时,蜀军王昭远带领军队占领了利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要点,以防止宋军入侵。
利州原位于嘉陵江东岸,地形陡峭,是进入四川的咽喉要道。
在那一段时间里,宋军再次停滞不前,无法顺利进军。
看到这种情况,宋军将领命令一名将士继续带领军队整理栈道,他自己则率领主力军从远处绕道到至主干道。
不久,嘉陵江的一渡口两路宋军成功会师,并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抢占了桥梁。
接着 ,他们兵分三条路,共同攻击后蜀的军事要点大满天寨,直接挫败了敌人的精锐,俘虏了后蜀一名朝中重臣。
王昭远等人也积极率兵出战,但三场战役都以失败告终,只好狼狈地渡河逃跑。
宋军烧回浮桥,退到剑门,成功占领利州。
964年12月,刘光义率领东路军队进入三峡。
他先后攻占了许多寨子,斩杀了许多后蜀将领,活捉了他们许多的重要大臣,歼灭了水军,多达1万人,获得了200多艘船。
宋军为了追求胜利,又把目光转移到了贵州。
贵州一直是巴东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险要。
蜀军在这里设置了铁索来阻止敌人的进攻,山上沿岸设置了许多大炮,防御非常严密。
刘光义为了测试虚实变化,带领军队到达附近时,放弃了战船,选择了登陆作战。
事实证明,在水陆完美配合下,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最终成功地打破了这条防线。
贵州节使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宋军远道而来,一直希望通过速战速决来结束战争。
如果自己坚守城池,他们就会不战而退。
但是,他的部下将军并不这么认可。
这位将军贸然带领军队出战,结果遭遇了惨败。
宋军借此机会发动追击,迅速攻入奎州城池。
贵州的节奏使自知无法改变战争局面,于是自杀身亡了。
宋军占领贵州后,立即沿江向西,先后占领万州、开州等地,直逼成都。
后蜀的许多军队都遭遇了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贵州的节度,还因为王昭远的军队。
此时,情况十分紧急。
后蜀皇帝孟昶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命令从不擅长打仗的太子孟玄喆担任三军统帅。
命他带领成千上万的军队,前去增援后蜀的重要屏障剑门。
当时,宋军的北路军队已经占领了利州的北部。
蜀军将士们也知道剑门是一个险要之地,想要成功占领它。
因此,孟玄喆带领主力部队从前面发动进攻,其中一名将军秘密绕道而行。
谁知道蜀军到达后,只派了一部分军队守卫剑门。
没想到剑门关被宋军占领,孟玄喆有些懦弱胆小,看到宋军赢得了这场战争,干脆带领一队亲兵逃回了成都。
假如他不逃跑的话,或许还能让后蜀的后方缓过劲来,做好战备,奋力一战。
但也就是孟玄喆的逃跑,彻底让后蜀的防线崩溃。
没多久,宋军率领主力攻打成都,后蜀皇帝孟昶见大势已去,为了避免城中的老百姓生灵涂炭,因此和太子孟玄喆打开城门,率领众人投降于宋朝。
后来宋太祖看到孟玄喆还是个可用的人才,于是拜他为将军,授予泰宁军节使之职。
此后,孟玄喆在节度使的官位上位十多年,政绩斐然,因此深受宋太祖的喜爱。
在这场战争中,宋军的准备工作过于充分和灵活,总是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这也为其最终的成功取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