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堂是沙陀族人,年轻时沉稳纯朴,喜欢讲究兵法。
后来,他加入到李嗣源的部队,得以重用,成为李嗣源的女婿和左膀右臂。
之后,四处作,驰骋疆场,对李存勖和李嗣源都有救命之恩,可谓功绩显著。
唐明宗在位时期,他手下有两位大将军,一位是他的儿子李从珂,另一位是他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两人都勇敢善战,但彼此互相不服谁。
933年,唐明宗李嗣源去世,他的儿子李从厚登基,是为后唐闵帝。
934年,李从珂阴谋篡位夺权,石敬堂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最后,李从珂成为了后唐末皇帝,是为后唐末帝。
李从珂对实力强大的石敬瑭颇为猜忌,并派军队攻击他。
李从珂派出数万人马,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
石敬堂无法抗衡,晋阳非常危急。
有一位谋士桑维翰给了他一个主意,让他向契丹人求救。
当时,耶律阿保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耶律德光成为了契丹国主的皇位。
桑维翰帮助石敬堂向耶律德光起草了一封求救信,表示愿意拜契丹国主为父,并承诺将雁门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不过,石敬瑭的行为,遭到了自己的部将反对。
部将刘知远说:“你向契丹求助,称臣之事还算说得过去,拜他做父亲未免太过分了。”
“再次,答应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宝并不重要,不应该割让土地呀!”
可是,石敬瑭一心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哪里愿意听刘志远的劝阻,赶紧快马加鞭派桑维翰带着这些卖国条件去见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本来就想向南扩张土地,听到石敬瑭提出如此优厚的条件,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派出5万精锐骑兵去救援晋阳。
不久,石敬堂从晋阳城出兵,与契丹两面夹击唐军,并将其打败。
耶律德光来到晋阳,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他。
他卑躬屈膝地把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称为“父亲”,还问契丹士兵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打败唐军。
耶律德光自豪地吹嘘了一番,石敬堂拍马屁表示十分钦佩,赢得了耶律德光的欢心。
经过一番观察,耶律德光觉得石敬瑭确实是死心塌地投靠他,于是对石敬贤说:“咱们奔波三千里来救你们,总算要有个收获吧!”
“看你的外表和气度不凡,足以成为中原的主人,我就封你为皇帝吧!”
话一说完,耶律德光脱下自己的长袍,摘下冠冕,为石敬堂穿戴起来,并强调说:“今后,我把你当儿子,我和你永远是父子关系啦!”
接着,契丹国主正式宣布石敬瑭为皇帝。
石敬瑭成为皇帝后,感觉受宠若惊。
为了报答这位异族的“父亲”,他决定立即将雁门关以北的大片土地,包括燕云十六州,按照原来的承诺条件割让给契丹。
没过多久,石敬瑭依靠契丹的支持,率领军队南下攻打洛阳。
唐末帝李从珂连续吃了几次败仗,被契丹的声势吓坏了,意志沮丧,整天边喝酒边哭泣,等待灭亡,哪里还有反抗的勇气。
在石敬堂的兵进洛阳之前,唐末帝已经在宫中烧了一把火,带着一家子人投入火中自杀了。
石敬瑭攻占洛阳,消灭了后梁,正式成为中原的皇帝,将国号改为晋,建都汴州,是为后晋高祖。
石敬瑭非常感谢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向契丹奏章,称契丹国主为“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
除了每年向契丹进贡30万匹绢,还派使者送礼给契丹国主、太后、贵族大臣。
有时候,有的契丹人不满意一些礼品,就派人指责石敬瑭,石敬堂总是恭恭敬敬,赔礼请罪。
每一次,晋朝使者来到契丹,契丹官员傲气地说了很多侮辱性的话。
使者受了气,回到汴京,把这些事传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羞耻,可是石敬瑭毫不在乎。
石敬堂在契丹的保护下,做了七年可耻的“儿皇帝”就病死了。
942年,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
晋出帝向契丹国主奏章时,自称孙子,不称臣。
耶律德光认为他不尊重自己,于是带兵入侵。
契丹两次侵犯中原,在晋朝军民的努力下惨败。
但最终由于叛徒的背叛,契丹士兵攻入汴京,使其晋出帝成为俘虏,并被护送到契丹。
946年,后晋灭亡了。
947年,耶律德光进入汴京,自称大辽皇帝。
京城百姓听说辽兵进城,纷纷逃跑。
辽国主耶律德光登上城楼,派人用汉语宣布说:“大家别害怕,我也是人,原本我也不想来,是你们汉人带我们进来的。”
从现在开始,我一定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尽管如此,他只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耶律德光纵容辽兵以牧马的名义,到处抢劫财产,这就是所谓的“打草谷”,这使得汴京、洛阳附近数百里的地方成为一片没有人烟的“白地”。
他还命令晋国官员搜索钱财、绢帛,不管是谁,都要献出钱绢“犒劳契丹军队”。
中原的百姓无法忍受辽兵的残杀抢劫,纷纷组织起义军对抗辽军,少则几千,多的几万。
他们攻击州县,杀死了辽国派出的官员。
东方的起义军势头强大,占领了三个州。
耶律德光十分害怕,对左右侍从说:“我没想到中原人这么难对付。”
过了一会儿,他召集了晋朝官员,宣布:“天气很热了,我不习惯住在这里生活,我要回辽国去看望太后啦!”
就这样,辽兵被迫退出中原地区。
不过,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仍然被契丹人占领,成为他们后来进攻中原的基地。
后人批评石敬堂说,他致力于追求皇帝的宝座,毫不犹豫地向契丹割地,引狼入室,导致中原的许多百姓遭受苦难。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石敬瑭一直受后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