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经过藩镇的混战、宦官的专权、朝廷官员之间的裙带争斗,朝政越来越混乱。
唐宣宗是一位比较精明的好皇帝,可他也并没有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唐宣宗死后,先后继承皇位的唐懿宗、唐僖宗,一味追求享乐,追求奢侈腐败的生活,更是颓废到了极点。
同时,皇室、官僚、地主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
官僚、地主严重兼并土地,并加大征收重税、杂税。
百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最终实在无法忍受,而纷纷起兵造反。
859年,唐懿宗即位的那一年,浙东地区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队伍从100人发展到3万人,他们坚持斗争了八个月,震惊了整个越州今浙江绍兴)。
868年,进驻桂林的800名士兵(大部分是徐州地区的农民),因为驻军期满,上级一再拖延换防。
一怒之下,他们杀了军官,推荐庞勋为首领,发动了起义。
他们从桂林向北进攻,打回了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的农民纷纷响应。
起义军抵达徐州后,队伍规模扩大到了20万人马。
最后,两次起义均被朝廷镇压下去了。
然而,百姓的反抗情绪越来越高涨,新的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了。
唐朝末年,盐税特别重,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使其老百姓买不起盐,只能吃得清淡的食物。
有一些贫苦农民为了逃避官方税收,通过贩卖私盐来赚钱,但是走私盐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他们需要一些合作伙伴一起来做。
时间一长,他们就会组成一支走私盐的队伍。
在他们自己涌现了一些首领人物,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导人。
有一个叫王仙芝的人,他顺应民意,揭竿而起,以“平均”为口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抗唐朝黑暗统治的积极性。
王仙芝是山东鄄城人,最初以贩卖私盐为生。
875年初,关东遭遇大旱,饥民无数,尸横遍野,但朝廷置之不理,仍催促纳税、分派差役。
老百姓走投无路,纷纷投奔王仙芝,发动起义。
起义军在河南濮阳发出声讨文书,痛斥唐朝官员腐败、徭役繁重、执法不公等黑暗统治。
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海内诸豪统帅”,率领起义军一举攻克山东曹州、濮州。
到了6月,冤句(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人的黄巢领导农民起义。
他率领数千人在曹州与王仙芝会师,起义军逐渐壮大。
从那时起,那些饱受过横征暴敛之苦的老百姓,以及散居民间的其余起义军,都纷纷加入了王仙芝的队伍,起义军转眼间就壮大到了数万人。
起义军在王仙芝指挥下,攻破郓州(今山东东平)、攻克沂州(今山东临沂),极大地推动了农民反抗斗争势力的发展。
11月,起义军已连续攻占了10余个州。
在淮南地区,起义军蜂拥而至,一时之间,起义队伍遍布唐朝全国。
王仙芝率领起义军接连击败唐军,占领阳翟(今河南禹县),并攻占了汝州。
唐僖宗下令赦免王仙芝的罪行,意在招降起义军。
但王仙芝对此置若罔闻,率军继续北上攻取阳武(今河南原阳)。
但当起义军攻打郑州的时候,却在中牟(今河南鹤壁以西)被唐昭仪监军判官雷殷符击败。
起义军被击败后,兵分两路进军。
一支由王仙芝率领南下,10月攻克河南沁阳、邓州。
另一支起义军进攻淮南,后来此路军在淮南地区威名远扬。
经过半年多的征战,起义军在江淮、河汉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
这时候,起义军队伍发展到了30万人。
在起义军的猛烈进攻下,齐州刺史裴倔无力抵抗,便开城投降,并为王仙芝上书求官。
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这时,王仙芝想要归附朝廷,但因为黄巢的斥责和起义军的反对,王仙芝被迫拒绝了投降朝廷的事情。
877年正月,王仙芝占领鄂州(今湖北武昌)。
7月,他与黄巢联合进攻宋州(今河南商丘),结果大败。
起义军失败后,于8月攻克了安州、随州,继而进攻复州、郢州。
后来王仙芝被唐朝招安,又因使者宋威而设计杀害王仙芝的部将尚君长、蔡温裘。
王仙芝暴跳如雷,立即率领起义军南下,渡过汉水进攻荆南(今湖北江陵)
878年正月初一,王仙芝率领起义军占领罗城。
之后,因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兵支援官兵,起义军被击败。
接着,王仙芝转战各地。
起义军到达黄梅(湖北黄梅西北)时,陷入曾元钰的包围圈。
经过激烈的交锋,起义军阵亡五万余人,王仙芝也在反击中身亡。
其余的起义军则渡江南迁,另一部分以尚让为首的将领投奔黄巢,坚持反抗唐朝统治的斗争。
王仙芝从起兵反唐,到兵败身亡,一共经历了三年时间。
他以“平均”的口号,调动了农民反抗唐朝黑暗统治的积极性。
但是,他没能经受住胜利的考验,面对朝廷官员的招安,举棋不定。
这样一来,不仅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还分裂了起义军的实力,失败也是必然结果。
当然,正是因为他带头起兵,才导致各地起义军日益增加,从而加速了大唐王朝的衰落。